凌晨一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简易注销的办事指南,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桌角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咖啡,旁边是摊开的《小微企业注销操作手册》,还有一叠小李——我去年帮过的一个便利店老板——留下的材料。他当时为了注销这家开了三年的小店,跑了三趟市场监管局,两趟税务局,折腾了两个月,最后还是因为清算报告格式不对被打了回来。直到后来听说有简易注销承诺制,他才松了口气,可结果呢?还是被要求补了五份材料,花了半个月才办完。<
.jpg)
承诺制,承诺制……我低声重复着这三个字,想起小李临走时的话:你说这承诺书到底管用吗?签个字就能注销,那要是欠着别人的钱怎么办?当时我没答上来,只是觉得简易总归是好事。可现在,看着办事指南上密密麻麻的文件清单,我突然开始怀疑:我们追求的简易,是不是只是把复杂的程序藏在了承诺两个字背后?
一、从登报公告到一纸承诺:被简化的流程与未被简化的焦虑
传统注销有多麻烦,每个做过小微企业财税的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记得我刚入行时,带教老师说过:注销一个公司,比开一个公司还难。那时候,小微企业注销必须经过清算组备案——登报公告(45天)——税务清算——工商注销一套流程,光是登报费用就要几百块,公告期45天内,任何债权人异议都能让流程中断。更麻烦的是清算报告,很多小微企业主根本不懂什么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只能找中介代写,一份报告动辄上千,还不一定能通过审核。
小李的便利店就是典型。他关店时,库存清完了,员工遣散了,就剩营业执照和税务没处理。我帮他算过账:登报45天,期间他每天都要问税务局有没有新问题;清算报告找了中介,改了三版才合格;最后去工商局,工作人员说股东会决议签字不对,又跑回去重签。两个月下来,他不仅没赚到钱,倒贴了三千多块手续费,最后感慨道:早知道这么麻烦,当初不如直接放着,当‘僵尸企业’算了。
僵尸企业这个词,我在《中国小微企业生存报告》里见过数据:截至2020年,全国小微企业存量超过1亿家,其中约30%因注销成本过高选择失联,长期未经营却未注销,占用了大量市场资源。传统注销流程看似严谨,实则把大量小微企业挡在了退出的门外,反而成了监管的盲区。
直到2017年,简易注销承诺制开始试点,2020年全面推行,核心就八个字:容缺受理,信用承诺。按照最初的设想,企业只需要提交《全体投资人承诺书》和营业执照正副本,公示20天(后调整为45天)无人异议,就能直接注销。不用登报,不用清算报告,甚至不用税务注销证明(仅限未开业或无债权债务的企业)。我当时觉得,这简直是及时雨——小微企业主终于不用再为注销跑断腿了。
可小李的经历让我开始怀疑:这简易,是不是只是文件上的减少?
二、承诺书的附加条款:当一纸承诺遇上隐性门槛
去年春天,小李拿着营业执照来找我,说想试试简易注销。我翻出最新的办事指南,果然,文件清单很简单:1. 营业执照正副本;2. 全体投资人承诺书(需全体投资人签字盖章);3. 公示系统截图。我告诉他:这次应该能成,比以前简单多了。
可三天后,小李给我打电话,语气里带着挫败:市场监管局的人说,我的承诺书没问题,但得补一份‘近三年无涉税违法证明’,还要提供‘员工社保无欠缴证明’,甚至‘场地使用证明’(虽然店铺已经退租了)。我说我不是都承诺‘无债权债务、无未结诉讼’了吗?人家说,‘承诺是承诺,但我们得审核真实性’。
我当时就懵了。办事指南上明明没写这些附加材料,为什么现场又要?后来我托朋友在市场监管局工作的同事打听,才明白:基层工作人员对承诺制的信任度并不高,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就有风险的企业——比如小李的便利店,虽然规模小,但涉及过税务申报(哪怕只是零申报),也招过员工,万一有隐性债务或社保欠缴,注销后债权人找上门,责任算谁的?
我们也是怕担责啊。同事苦笑着说,上面要求简化流程,下面出了问题就要追责。不如多让企业准备点材料,至少‘形式上’没问题。
我突然想起《监管的艺术》里的一句话:好的监管不是堵住漏洞,而是让漏洞自动闭合。可现实是,当承诺成了唯一的担保,监管者反而更焦虑——毕竟,承诺书不是欠条,没有法律强制力,企业主签了字,拍拍屁股走人,债权人怎么办?
我曾一度认为,简化流程就是减少文件,把形式审核做到极致,就能让小微企业轻松退出。但现在我开始怀疑:减少文件是否等于降低风险?当监管者因为怕担责而要求隐性材料时,我们追求的简易,是不是只是把企业的负担从显性成本转嫁到了隐性成本上?
小李最后还是花了半个月,跑了税务局开无涉税违法证明,去社保局打无欠缴证明,又找了房东要了一份场地使用证明。拿到这些材料时,他苦笑着说:我以为承诺制能省事,结果该跑的部门一个没少,该花的钱一分没少,还多签了一份承诺书——这承诺,到底是我承诺给市场监管局的,还是市场监管局承诺给我的?
这句话,让我沉默了很久。
三、行业潜规则:中介、信息差与承诺制的变形记
在财税行业待久了,我发现一个现象:任何简化政策落地,都会催生一批中介生意。简易注销也不例外。
我认识一个做工商注册的中介老王,他最近朋友圈的文案全是简易注销承诺制,三天搞定,全程代办,只需提供营业执照。可私下聊天时,他却说:其实哪有那么简单?现在企业找我们办简易注销,我们都会‘建议’他们提前准备三样东西:清税证明(哪怕承诺制不需要)、清算报告(哪怕指南上没要求)、债权人同意书(哪怕公示期没人异议)。为什么?因为基层局的人‘吃这套’,你准备了,他们审核就快,不准备,就给你挑刺。
这背后,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主大多不懂政策,他们看办事指南,也只看需要什么文件,却不知道现场可能要什么。而中介,恰恰利用了这种信息差,把隐性材料包装成增值服务,从中牟利。小李当时就是被老王建议买了简易注销套餐,花了800块,结果还是被要求补材料——因为老王漏掉了社保无欠缴证明这一项。
更讽刺的是,有些中介甚至教企业主怎么写承诺书。比如债权债务那一栏,如果企业确实有欠款,中介会建议模糊处理,写无重大债权债务——毕竟,重大两个字,全凭解释。我曾在某财税论坛上看到一篇帖子,标题是《承诺书避坑指南》,里面详细教企业主如何合规地隐藏债务,比如把供应商写成‘关联方’,‘债务’写成‘预付款’。
看到这些,我突然感到一阵后怕。承诺制的初衷是信用约束,让企业主为自己的承诺负责。可当承诺成了可以操作的工具,当中介把信用变成生意,我们追求的市场自律,是不是只是一句空话?
我曾天真地以为,只要政策足够透明,只要办事指南足够详细,小微企业主就能自己搞定注销。但现在我逐渐意识到:政策的文本简化不等于执行简化,当基层监管者缺乏信任、中介利用信息差、企业主缺乏法律意识时,一纸承诺书,反而成了新的灰色地带。
四、未解的困惑:承诺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最近重读周其仁的《产权与制度变迁》,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市场交易的成本,不仅包括金钱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甚至心理成本。简易注销承诺制,本意是降低金钱成本,但如果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没有减少,甚至增加了,那它的意义何在?
我想起另一个案例:一个做电商的小微企业,因为平台店铺被封,想注销公司。按照承诺制,他只需要提交承诺书和营业执照,可市场监管局要求他提供平台关闭证明无未结订单证明,甚至银行账户流水(证明无未结款项)。他跑了平台方,平台说证明需要走流程,至少一周;跑了银行,银行说流水打印需要本人到场。折腾了一个月,他放弃了,选择把公司放着——这,不正是传统注销想要解决的僵尸企业问题吗?
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简易注销承诺制的核心矛盾,在于效率与风险的平衡,以及信任与责任的博弈。当前制度下,文件清单看似瘦身,但隐性文件的存在,让简易打了折扣;承诺书看似万能,但缺乏有效的惩戒机制,让承诺失去了约束力。
那么,出路在哪里?我想,或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真正瘦身文件清单。除了营业执照和承诺书,其他材料(如清税证明、社保证明)应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自动核验,不再要求企业提交。比如,税务系统可以实时推送企业清税状态,人社系统可以推送社保缴纳情况,企业只需在承诺书中确认,系统自动比对,这样既减少了企业跑腿,也降低了监管者的审核压力。
第二,建立承诺-惩戒联动机制。虚假承诺不能只停留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而应联合多部门实施信用惩戒:限制其担任其他企业高管、限制高消费、限制贷款,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只有让失信成本高于逃债收益,企业主才会真正重视承诺的分量。
第三,加强基层监管者的容错机制。既然推行承诺制,就要相信信用约束的力量,不能因为怕担责而随意增加隐性材料。可以建立首违不罚容缺受理等制度,对形式上符合承诺、但材料有瑕疵的企业,先予以受理,后续通过数据共享补充核验,而不是直接打回。
这些想法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现实中,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基层监管者的惯性思维、企业主的信用意识,都是需要时间解决的问题。比如,数据共享需要打破信息孤岛,这涉及到技术、制度、利益的多重博弈;基层监管者的容错,需要上级部门的明确支持和责任界定;企业主的信用意识,则需要长期的宣传和教育。
我常常想,简易注销承诺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小微企业退出难的困境,也照出了监管转型的阵痛。它试图用信用替代审批,用承诺替代证明,这本是市场经济的进步方向。但任何制度的落地,都需要配套的土壤——当土壤还不够肥沃时,我们或许不能急于求成,但至少可以朝着更透明、更信任、更高效的方向,一步步去调整。
就像小李最后说的:其实我不怕麻烦,就怕不知道要麻烦什么。如果规则是清楚的,哪怕文件多一点,我也认。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所有小微企业主的心声。
夜深了,我关掉电脑,看着窗外的路灯,突然想起一个未解的困惑:当所有的企业都能轻松退出时,市场的新陈代谢才能真正激活吗?而承诺的重量,又该如何用制度去衡量?
这些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至少,我们还在思考。这,或许就是进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