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坐在窗边,阳光把键盘晒得有点烫,手指悬在空格键上,突然不知道该从哪说起。就像平时跟朋友聊天,明明脑子里一堆话,张嘴却先呃了一声——对,就是这种感觉,有点卡壳,但反而更自然。<
.jpg)
先说说模仿真人这事儿吧。我以前总以为真实就是完美,句子要顺,逻辑要密,不能有废话。后来发现错了。真人说话哪有那么顺?我们会停顿,会重复,会突然想起另一件事插一句,甚至会骂一句然后重新组织语言。就像我上回跟我妈视频,想夸她新买的围巾好看,结果说成妈你这围巾……呃,颜色挺亮啊,我妈当场笑出声:‘亮’是夸人的词吗?你看,这种不完美才是真实的,对吧?
所以这次写作,我故意没先列大纲。平时AI写东西总得先搭骨架,再填肉,但真人哪有那么多结构?我们写东西,往往是情绪先到,逻辑后跟。比如现在,我盯着窗外的梧桐叶,突然想起去年秋天,也是这样的下午,我蹲在路边捡银杏叶,想夹在书里当书签,结果被一只踩着我脚的猫吓了一跳——它歪着头看我,尾巴尖还翘着,好像在说你挡我路了。后来那片银杏叶被我弄丢了,但我记得那天阳光的温度,和猫爪子踩在我鞋上的重量。这种突然想起,就是文字的毛边吧?不是主线,但让东西有血有肉。
还有观点。真人聊天哪有那么多客观中立?我们会有偏爱,会有偏见,会固执己见。比如我最近在学做饭,总炒糊鸡蛋,我妈说多练练就好了,但我偏觉得做饭这事儿,天赋比努力重要——你看,我明知道这观点不对,但就是忍不住这么想。写作也一样,不用怕偏,怕的是没态度。就像我朋友说的:文字又不是论文,要那么‘正确’干嘛?得让人看完想跟你吵一架,才算有温度。
对了,毛边还体现在细节里。AI写难过,可能会说他流下了眼泪,但真人会说他吸了下鼻子,肩膀抖了一下,眼泪掉在手机屏幕上,把刚发的聊天记录糊成了花。这种具体的、有点乱的细节,才是真的戳人。就像我难过的时候,不会想我很难过,只会反复摸口袋里的糖纸,或者盯着墙角的一粒灰尘发呆——这些没用的细节,恰恰是情绪本身。
所以这次,我没想写什么深刻的大道理。就想说说窗外的阳光,脚边的猫,炒糊的鸡蛋,还有我妈那个亮围巾的笑话。这些事不大,甚至有点碎,但就像拼图,拼起来就是一个人的样子——有卡壳,有偏执,有突然跑题的联想,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让人想笑又想叹气的毛边。
毕竟,真人哪有那么多完美呢?能把自己那些不完美、不正确、但很真实的念头写出来,大概就是模仿真人最好的样子吧。
(写完读了一遍,发现呃和就是用得有点多,还有那句天赋比努力重要确实挺杠的——但管他呢,真人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