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张明远,资深财税专家,注册税务师、律师,拥有20年财税咨询经验,曾任世界500强企业税务总监,现为独立财税顾问,擅长企业重组、并购与税务筹划,以拎得清、算得透的实战风格著称,口头禅是税务这事儿,合规是1,筹划是后面的0,没有1,0再多也没用。<
.jpg)
访谈时间:2023年10月18日下午
访谈地点:北京某财税咨询公司会议室
访谈人:李薇(财经媒体记者)
【开场:从瘦身谈起】
李薇:张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瘦身战略,淘汰非核心公司,这过程中税务筹划往往被提上日程。您能不能先通俗地解释一下,企业淘汰非核心公司时,税务筹划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张明远:(笑着端起茶杯)小李啊,这个问题问得接地气。淘汰非核心公司,说白了就是断舍离,但税务上不能简单一刀切。核心目标就两个:一是少缴税,二是不出事。少缴税不是偷税漏税,是合法地降低税负;不出事就是别让税务机关找上门,罚款、滞纳金都是小事,影响企业声誉就麻烦了。我常说,企业重组就像做手术,税务筹划就是术前评估,既要切掉病灶(非核心业务),又要保证病人(主体企业)安全,不能切着切着大出血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李薇:这个比喻很形象。那企业通常会用哪些方式淘汰非核心公司呢?每种方式税务上有什么讲究?
张明远:(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方式嘛,常见的无非这么几种:注销清算、股权转让、资产转让、合并分立。每种方式的税务处理差别可大了。比如注销清算,得先清偿债务,剩下的资产分配给股东,股东要交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如果是自然人股东),相当于二次征税;股权转让呢,就是把公司股权卖掉,企业所得税按(转让收入-股权成本)算,看起来简单,但股权成本怎么确认、有没有未分配利润,都是坑;资产转让更直接,卖设备、卖房产,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一股脑儿来,土地增值税最高能到60%,吓人不?合并分立相对复杂,但能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递延纳税,不过条件卡得严,得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不能为了避税而避税。
【实战:案例里的税务密码】
李薇:您提到很多坑,能不能结合一个真实案例,详细说说税务筹划是怎么帮助企业避坑的?
张明远:(眼睛一亮)说到案例,我去年接了个活儿,一家制造业集团,旗下有5家非核心子公司,都是做物流、餐饮配套的,每年亏损加起来小两千万,集团想瘦身。我一看,这几家公司问题大了:有的账上有大量未分配利润,有的挂着大量应收账款,有的还有土地房产。如果直接注销,企业所得税先交一波,股东分剩余利润还得交个税,集团肯定亏大了。
我们当时设计了分步走方案:第一步,先把有土地房产的子公司通过股权划转转到集团新设的子公司,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暂时不交税;第二步,把应收账款多的子公司先做坏账核销,税前扣除,但得准备充分的证据链,比如催款记录、法律文书,不然税务机关不让扣;第三步,有未分配利润的子公司,我们让集团先增资,把利润转增资本,再按净资产转让股权,这样股东按财产转让所得交税,税率比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低20个百分点(注:财产转让所得适用20%比例税率,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亦为20%,此处为强调筹划逻辑,实际需结合具体利润构成)。最后算下来,集团少缴税大概800多万,而且全程没被税务机关挑刺。
说到这儿,专家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地补充道:不过啊,这个方案能成,关键是我们提前3个月就开始准备资料。很多企业找我的时候都火烧眉毛了,'明天就要签协议,今天你给我做个筹划',那不是开玩笑吗?税务筹划是'慢工出细活',得把政策吃透,把业务摸清,把证据备齐,不然都是'空中楼阁'。\
【争议:筹划与避税的一线之隔】
李薇:您刚才提到不能为了避税而避税,现在市场上确实有声音说税务筹划就是钻政策空子,您怎么看这个争议?
张明远:(身体微微前倾,语气严肃)小李啊,这个问题问到根儿上了。我常说,税务筹划和避税的区别,就像开车是走导航路线还是抄近道,导航路线合规安全,抄近道可能省时间,但容易违章甚至出事故。真正的税务筹划,是基于真实业务,用足政策优惠,比如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这些都是政策明确鼓励的,你用了,是堂堂正正;而避税呢,是虚构业务、阴阳合同、关联交易转移利润,表面上看是筹划,实际上是钻空子,一旦被查,轻则补税罚款,重则涉及刑事责任。
(拿起桌上的文件拍了拍)我去年还遇到一个企业,老板说张老师,你帮我找个税收洼地,我把利润转到那里去,税率3%,怎么样?我直接回绝了:你公司在北京、上海有实际经营场所,员工都在这儿办公,合同签在这儿,利润转到洼地,这不是'无合理商业目的的安排'吗?《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七条专门有反避税条款,到时候税务机关给你'特别纳税调整',不仅补税,还要加收利息,可能比省的税还多!后来老板听了我的,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反而省了更多钱。
说到这里,专家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笑道:其实啊,很多企业老板对税务筹划有误解,觉得是'找关系、钻空子',其实不是。税务筹划是'技术活儿',更是'良心活儿',你把政策用透了,把业务做规范了,税负自然就降了,还不用担惊受怕。\
【复杂场景:跨境与地方返利的平衡术】
李薇:淘汰非核心公司时,如果涉及跨境交易,或者地方政府返利,这些复杂场景下税务筹划要注意什么?
张明远:(皱了皱眉)跨境和地方返利,确实是硬骨头。跨境的话,首先得看税收协定,比如中美的税收协定,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的税率是不一样的,如果直接把股权转让给境外公司,可能要交10%的预提所得税,但如果通过香港这样的中间控股公司,可能能降到5%以下。别以为找个避税地就万事大吉,现在全球都在搞反避税,CRS(共同申报准则)都实施了几年了,境外账户信息中国税务机关能拿到,藏不住。
(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还有受控外国企业(CFC)规则,如果你的境外子公司没有合理经营需要,利润长期不分配,税务机关可能会视同分配给你,让你补税。我之前有个客户,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了个公司,想把国内利润转过去,结果被税务机关认定为CFC,补了3000多万税款,教训惨痛。
地方返利就更微妙了。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会给企业税收返还财政奖励,比如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的50%返还。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返利是否合规?有没有文件依据? 我去年接了个案子,企业为了拿返利,把注册地搬到某县,当地承诺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全返,结果后来政策变了,只返30%,企业不干,把县政府告了,法院判决政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应自行承担风险,最后企业不仅没拿到返利,还被税务机关质疑取得的返利是否属于不征税收入,补了税。
说到这儿,专家叹了口气:地方返利这事儿啊,就像'画饼',看着香,但得看'饼'能不能兑现。我的建议是,要返利可以,但必须写进正式协议,而且要明确'政策变动时的处理方式',别光听口头承诺。返利取得的发票也很重要,有的地方用'财政收据',这在税务上可能不被认可,得要'增值税专用发票',才能税前扣除。\
【趋势:数字化时代的税务筹划新逻辑】
李薇:近年来,金税四期、大数据监管越来越严格,这对淘汰非核心公司的税务筹划带来了哪些新变化?未来趋势是什么?
张明远:(点点头)金税四期上线后,税务部门实现了数据管税,企业的发票申报、银行流水、社保缴纳、甚至工商变更,都在大数据监控之下。以前那种两套账阴阳合同的把戏,现在根本行不通了。淘汰非核心公司的税务筹划,必须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规划,从单点筹划转向全流程管理。
比如,现在税务机关特别关注重组业务的商业目的,如果你把一个盈利的公司和一个亏损的公司合并,说是协同效应,但实际是为了用亏损公司的利润抵减盈利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那很容易被认定为以减少税款为主要目的,不让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所以现在做筹划,必须把商业目的的证据做扎实,比如做尽职调查、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开董事会决议,证明重组是出于经营需要,而不是为了避税。
未来趋势嘛,我觉得是业财税融合。税务筹划不能只盯着税法,得懂业务、懂财务、懂技术。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在做数字化转型,淘汰传统业务时,能不能把数据资产、知识产权这些轻资产保留下来,通过技术转让、许可使用的方式处置,而不是直接卖公司?这样可能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不同处理,税负差别很大。再比如,ESG(环境、社会、治理)现在越来越受重视,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非核心公司时,能不能通过绿色资产转让享受税收优惠?这些都是新的筹划点。
(喝了口茶,语气轻松了些)不过啊,不管怎么变,合规这条红线不能碰。我常说,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活的前提是不死。税务筹划的最高境界,不是少缴税,而是不缴冤枉税,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让企业的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尾声:给行业新人的真心话】
李薇:您对财税行业的新人有什么建议?如果想做好企业重组税务筹划,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张明远:(眼神温和下来,像在回忆刚入行时的自己)新人啊,我送你三句话:懂业务、守底线、勤复盘。
第一,懂业务。税法是死的,但业务是活的。你不懂企业是做什么的,怎么赚钱的,怎么亏钱的,就做不出好的税务筹划。比如制造业的淘汰重组,可能涉及设备折旧、存货处理;互联网企业的淘汰重组,可能涉及用户数据、知识产权。你得跟着业务部门跑车间、看合同、聊流程,才能找到筹划的切入点。
第二,守底线。做税务筹划,合规是底线,也是红线。别为了接单、为了讨好客户,出馊主意,比如虚开发票、隐匿收入。我入行那会儿,师傅就告诉我:宁可不做这个项目,也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税务这行,信誉比什么都重要。
第三,勤复盘。每个项目做完,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要复盘。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是政策用得准,还是证据链做得足?失败的教训在哪里?是政策理解错了,还是沟通不到位?我有个习惯,每个项目结束后都会写复盘笔记,现在攒了十几本,没事翻翻,比看多少书都有用。
(站起来,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车流)小李啊,财税这行,看着枯燥,其实很有意思。它就像企业的体检医生,既要发现问题,又要开出药方,还得保证病人安全。新人别怕吃苦,多学、多问、多跑,三五年下来,你也能成为拎得清、算得透的行家。
李薇:谢谢张老师的分享,今天真是受益匪浅!
张明远:(笑着摆摆手)客气了,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到你们。记住啊,税务筹划,合规是1,筹划是0,没有1,0再多也没用。
(访谈结束,已是傍晚,夕阳透过窗户洒在会议室的桌面上,专家留下的1和0的比喻,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