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设定】 <
.jpg)
小李:企业服务新手,入职3个月,刚接手第一个企业注销项目,面对客户堆成山的合同文件,一脸迷茫。
王姐:财税资深专家,从业13年,擅长企业注销全流程服务,说话温柔,喜欢用生活化比喻解释专业问题。
【对话正文】
一、初识注销前合同审计:不是所有合同都要翻个底朝天
小李:(抱着几份合同,推门进来)王姐,我有点懵了……客户说要做注销前合同审计,可他们公司有200多份合同,从10年前的采购单到上个月的租赁协议都有。我是不是得一份份从头看到尾啊?这不得看到明年去?(苦笑)
王姐:(抬头,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来,坐下说。小李啊,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我刚入行那会儿,也以为合同审计就是地毯式排查,结果在一个项目里埋头翻了两周合同,漏了个还没到期的小额技术服务合同,后来客户注销时,对方公司拿着合同来索赔违约金,差点闹上法庭。从那我就明白,注销前合同审计不是翻旧账,是排雷。
小李:(眼睛一亮)排雷?您的意思是,不是所有合同都要审?
王姐:对啊!这就好比你给房子做拆迁前检查,不用敲每一面墙、查每一根电线,得先看哪些地方高危——比如承重墙、老化的水管、漏电的插座。合同审计也一样,核心是风险导向,优先找那些可能在注销时炸雷的合同。
小李:(若有所思)那哪些算高危合同呢?
王姐:别急,咱们慢慢捋。先记住一个原则:注销前合同审计的范围,取决于合同状态和风险关联度。简单说,就是看这份合同还在不在履行会不会影响税务清算会不会引发法律纠纷。这三点,就是咱们确定范围的指南针。
二、抓大放小:先给合同分分类,再决定审什么
小李:指南针……这个比喻好!可合同这么多,怎么快速分类啊?
王姐:(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表格)你看,咱们可以把合同分成四类,像挑水果一样,先挑熟透的(高风险),再挑快坏的(中风险),最后看新鲜的(低风险)。
第一类: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必须重点审!
小李:啥叫未履行完毕?比如签了1年的租赁合同,才租了3个月,算吗?
王姐:对!这类合同就像半截工程,企业注销了,剩下的工程怎么办?比如:
- 租赁合同:如果还没到期,房东可能会要求赔偿剩余租金(比如年租10万,还剩8个月,可能要赔8万);
- 采购/销售合同:货款没结清、货物没交付/收完,对方可能追讨违约金;
- 服务合同:比如请了IT公司做系统开发,项目做到一半,对方没拿到尾款,可能起诉。
小李:(皱眉)那这些合同怎么审?要看什么?
王姐:审三个核心:① 剩余义务(企业注销后还要做什么?比如付租金、交货?);② 对方权利(对方能不能索赔?索赔多少?);③ 税务影响(比如提前解除合同支付的违约金,要不要交增值税?)。
(叹气)我之前有个客户,注销时有个还没到期的设备采购合同,定金付了5万,货没提。客户觉得反正公司都要注销了,不提了呗,结果供应商直接起诉,法院判客户赔了10万违约金。这就是没提前审合同剩余义务的坑啊!
第二类:已履行完毕但有未结款项的合同——容易漏掉的隐形雷!
小李:已履行完毕的,比如货款付清、货物收完了,应该没事了吧?
王姐:小心!这类合同就像吃完饭没洗碗,表面没事,实则藏着油渍。比如:
- 销售合同里,客户还有2万尾款没付,企业注销了,这笔钱算无法收回的坏账?还是得确认对方会不会付?
- 服务合同里,对方开了发票,但企业还没付款,注销前没付,会不会被税务局认定为未列支费用,导致利润虚高,多缴企业所得税?
小李:啊?连没付的钱都要审?
王姐:当然!税务清算时,企业的收入、成本、费用都得清算干净。比如那2万尾款,如果确认收不回,得做坏账处理,对应的企业所得税也得调减;如果没付给供应商,供应商没开发票,这笔费用税务局可能不让税前扣除,相当于白缴税。我刚开始做注销时,就漏了一个已完工但未结算的建筑合同,客户没付工程款,我没提醒他们确认坏账,后来税务清算时被调增了20万利润,多缴了5万企业所得税,客户差点没找我算账……
第三类:特殊类型合同——税务和法律的双雷区!
小李:特殊类型?比如劳动合同?借款合同?
王姐:对!这类合同就像高压线,碰不得,但必须审。比如:
- 借款合同:如果是向股东借的钱,注销前得还清,否则可能被税务局认定为股东分红,得交20%个人所得税!我之前有个客户,股东借了100万给公司,没签合同,注销时股东说不用还了,结果税务局直接按股息红利追缴了20万个税,股东肠子都悔青了;
- 关联交易合同:比如和母公司、兄弟公司的采购/销售,定价是不是公允?如果定价太低(比如市场价100万,只卖了80万),税务局可能会核定收入,补缴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 政府补贴合同:有些补贴要求企业存续3年以上,注销了可能要退钱!
小李:(倒吸一口气)这些合同要是没审,后果这么严重?
王姐:可不是嘛!特殊合同就像定时,不提前拆,注销时砰一下,炸得你措手不及。所以这类合同,不管金额大小,都得审个底朝天。
第四类:已履行完毕且款项结清的普通合同——可以放一放!
小李:那哪些合同能放一放啊?
王姐:就像水果里的新鲜苹果,表面没坏,暂时不用管。比如:
- 3年前的采购合同,货款付清,货物早就用完了,对方也没找过麻烦;
- 一次务合同,服务完成、发票开完、款项结清,没有任何后续纠纷。
小李:那这些合同是不是直接不看?
王姐:(摆摆手)也不是完全不看,而是抽样审。比如随机抽10份,看看合同内容、履行记录、发票情况有没有异常。如果都没问题,剩下的就可以批量放行了。毕竟审计资源有限,咱们得把时间花在刀刃上。
三、实操小技巧:让排雷效率翻倍!
小李:王姐,您这么一说,我好像有点头绪了,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觉得无从下手……有没有什么小窍门?
王姐:当然有!我总结了几条行业潜规则,新手直接抄作业:
技巧1:先看财务凭证,再看合同文本——合同只是皮,凭证才是馅!
小李:啥意思?不看合同,看凭证?
王姐:对啊!合同可能会造假,但财务凭证不会说谎。比如你想找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不用翻200份合同,直接去查:
- 银行流水:有没有预收账款/预付账款(比如付了定金但没收货/发货);
- 应收/应付账款明细:有没有长期挂账的款项(比如2年没收回的货款);
- 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有没有租赁费服务费还在持续发生(比如每月付的办公室租金)。
(笑)我之前带过一个实习生,他抱着合同翻了一上午,没找到问题,我让他去查预付账款科目,发现有一笔20万的设备采购定金,合同早就到期了,货一直没到。这不就是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吗?比翻合同快10倍!
技巧2:给合同贴标签——用颜色区分风险等级!
小李:贴标签?怎么贴?
王姐:对!就像整理衣柜一样,把合同分成红、黄、绿三色:
- 红色标签:高危合同(未履行完毕、特殊类型、大金额);
- 黄色标签:中危合同(已履行完毕但有未结款项、关联交易);
- 绿色标签:低危合同(已结清、无纠纷的小额合同)。
这样一看就知道,哪些合同必须今天审完,哪些可以明天再说。我有个客户,合同堆了半个会议室,我用这个方法,3天就完成了分类,效率高多了!
技巧3:和客户聊三次天——比翻100份合同还有用!
小李:聊天?审计不是查资料吗?
王姐:哈哈,客户自己就是活字典!你得问:
- 第一次:你们公司现在还有哪些合作方在催款/催货?(找未结款项);
- 第二次:有没有和股东、亲戚公司有没签合同的借款/往来?(找关联交易);
- 第三次:过去3年,有没有客户/供应商因为合同问题找过麻烦?(找历史纠纷)。
我之前审过一个餐饮公司,客户说所有合同都齐了,结果我随口问了一句后厨的设备是谁买的?,客户说是老板弟弟的公司,口头说好的,没签合同。我一查,设备款还没付,弟弟公司后来直接起诉,要求付全款+利息。这就是聊天聊出来的雷啊!
四、新手避坑:这些想当然,最容易踩雷!
小李:王姐,听您说了这么多,我好像知道怎么确定了,但有没有哪些坑,是新手特别容易踩的?
王姐:有!我当年踩过的坑,现在说给你听,让你少走弯路:
坑1:金额小的合同就不用审——错!金额小,风险不一定小!
小李:比如1万的合同,应该没事吧?
王姐:我之前有个客户,注销时有一份1万的咨询服务合同,服务早就做完了,客户觉得钱不多,没付也无所谓。结果对方公司是个钉子户,直接去税务局举报,说客户逃避债务,税务局一查,客户注销前没确认这笔费用,导致利润少算了1万,补了2500企业所得税,还被罚了1250滞纳金。有时候,小金额合同就像小石子,别看它不起眼,能硌得你脚疼!
坑2:合同丢了就没办法了——错!没合同,还有证据链!
小李:万一客户合同丢了,比如10年前的采购合同,怎么办?
王姐:别慌!合同丢了不是死局,只要能证明合同存在且履行,就行。比如:
- 付款记录(银行回单、支付宝/微信转账凭证);
- 发票(增值税发票、收据);
- 对方的确认函(比如验收单结算单);
- 内部审批记录(比如采购申请单领导签字单)。
我之前有个客户,租赁合同丢了,但我找到了他们3年的租金付款记录、房东开的收据、还有之前和房东沟通的微信记录,税务局认可了合同的存在,没让补税。所以啊,丢了合同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了‘证据’。
坑3:客户说‘没问题’就信了——错!得自己动手查!
小李:客户说所有合同都履行完了,没纠纷,我能直接信吗?
王姐:(严肃地)小李啊,注销审计是你对税务局负责,不是对客户负责。客户可能不懂税务,也可能故意隐瞒。比如有个客户说和供应商没纠纷,结果我查到应付账款里有5万质保金,合同里写着质保期2年,当时才过了1年,供应商完全可以在注销后找客户要钱!客户的口头承诺只能参考,审计证据必须落地——有合同看合同,没合同看凭证,没凭证找第三方证明。
五、别怕复杂,找到主线就简单了!
小李:(长舒一口气)王姐,听您说了这么多,我感觉心里有底多了!原来注销前合同审计不是翻旧账,是找风险;不是所有合同都审,是按风险分类审。
王姐:(笑着拍拍小李的肩膀)对!注销前合同审计就像拆弹,不用拆每一个,只要找到并拆除危险的就行。你记住这个主线:
1. 先看合同状态(未履行?已履行未结清?已结清?);
2. 再看风险类型(税务风险?法律风险?);
3. 最后用技巧(查凭证、贴标签、聊客户)提高效率。
小李:嗯!那我明天就去客户公司,先从财务凭证入手,给合同贴标签!
王姐:好样的!对了,刚开始做肯定会遇到拿不准的情况,别怕,随时来问我。我当年因为漏审一个合同,被客户骂哭过,但现在想起来,那些错误都是学费——每个专家都是从新手过来的,重要的是敢问、敢学、敢犯错。
小李:(眼睛亮亮的)谢谢王姐!我一定好好学,争取早日成为像您一样排雷高手!
王姐:(笑)哈哈,不用急,慢慢来。记住啊,咱们做企业服务的,不光是审合同,更是帮客户解决问题。你多一份细心,客户就少一份风险,这就是咱们工作的价值。加油,小李!我看好你!
【结尾寄语】
注销前合同审计看似复杂,但只要抓住风险导向这个核心,像拆弹一样精准定位,就能事半功倍。新手不必慌张,多问、多学、多总结,每一次摸不着头脑的困惑,都是成长的阶梯。记住,你为客户排的每一个雷,都是在为企业的完美谢幕保驾护航——这份工作,既有专业挑战,更有温度与价值。加油,未来的财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