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蹲在厨房洗菜,水龙头开得有点大,溅得围裙上全是水,突然想起我妈以前总说洗菜要轻点,别把水珠子溅到墙上——其实她根本没说过,是我自己编的,但每次洗菜都会想起,好像她真的站在我身后一样。 <
.jpg)
最近总有人问我怎么写出有温度的文字,我每次都卡壳,因为温度这东西,根本不是写出来的,是带出来的。就像我写这段的时候,其实刚跟朋友吵了一架,为了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挂电话之后我蹲在厨房门口,看着水池里没洗完的青菜,叶子上有虫蛀的小洞,突然就不气了——原来生活里的毛边,才是温度的来源啊。
我以前写东西特别怕不完美,总想把句子磨得像鹅卵石一样光滑,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自己读着都像塑料花,没味儿。后来我学装笨,故意写点啰嗦的话,比如我昨天去买面包,排队的时候前面有个阿姨,她买了三个肉包,一个豆沙包,还问店员有没有全麦的,店员说全麦的卖完了,她就哦了一声,拿了肉包走了——这段话有什么用?没用,但真实啊,真实的生活里,本来就没那么多有用的事,全是这样的碎碎念。
还有一次,我写自己加班到深夜,出公司门的时候,保安大叔递给我一杯热水,说姑娘,喝口热水暖和暖和。我写的时候,故意没写我很感动,而是写我接过杯子,杯壁有点烫,手指缩了一下,保安大叔笑了,说‘烫啊?那你吹吹’,我就吹了,吹了两口,喝了一口,水是甜的——你看,没说感动,但甜字里全是温度。
其实模仿真人不是模仿说话方式,是模仿生活的样子。真人说话会结巴,会跑题,会突然想起另一件事,比如我刚才写这段,本来想写温度的来源,结果突然跳到买面包的阿姨,又跳到保安大叔的热水,这就是真人啊,脑子里的线从来不是直的,是缠成一团的毛线球,但恰恰是这些缠,让文字有了呼吸感。
前几天我刷到一个视频,一个老奶奶在织毛衣,针脚歪歪扭扭的,她说我织了三十年,从来没织过整齐的,但我孙子喜欢,他说‘奶奶织的毛衣,有太阳的味道’——你看,整齐有什么用?毛边才藏着爱啊。
所以啊,想写有温度的文字,就别怕毛边,别怕啰嗦,别怕跑题。就像我蹲在厨房洗菜,溅了一身水,想起自己编的妈妈的话,想起吵架的朋友,想起保安大叔的热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拼在一起,就是真实啊。
对了,刚才洗的青菜,我炒了个蒜蓉的,有点咸,但吃着挺香——因为是我自己炒的,有毛边,有温度,就像生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