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企业注销钱袋子纠纷频发,税务部门提醒:这笔收益别乱分! <

注销企业如何处理对外借款收益分配?

>

2023年12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通报了一起典型案例:某科技公司因经营不善决定注销,清算组在处理对外借款时,将一笔50万元借款产生的2.5万元利息直接按股权比例分配给股东。不料,税务机关在核查时认定,该利息收益属于公司清算所得,应先缴纳企业所得税,剩余部分才能分配。最终,公司不仅补缴税款1.25万元,还被处以0.6万元罚款。类似案例并非个例——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2023年全国企业注销案件中,因对外借款收益分配引发的纠纷占比达35%,成为注销环节的高频雷区。企业注销时,这笔钱到底该怎么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散伙饭里的大学问。

【我的踩坑记】从兄弟分钱到对簿公堂,我踩过的那些分配坑

说起来,这事儿我太有发言权了。两年前,我和两个合伙开了家小型餐饮公司,后来因为疫情冲击,大家决定散伙。清算时发现,公司账上还有一笔20万借给前员工的借款,当时说好年底还,还约定了5%的年息。结果员工只还了本金,利息一直拖着。

这2万利息咋办?当时大股东拍着胸脯说:按股权分呗,我占60%,你俩各20%,就这么定了!我有点犹豫:这钱算公司收入还是股东个人收益?要不要交税?但另外两人觉得都是自己人,别较真,我也就没再吭声。没想到,清算报告报上去后,税务专管员直接打来电话:你们公司这笔利息没入清算所得,也没申报企业所得税,赶紧补材料!

后来才知道,我们犯了个低级错误:对外借款产生的利息,本质是公司的债权收益,属于清算财产的一部分,不能直接分给股东。就像家里的鸡下了蛋,得先留着孵小鸡(还债),剩下的才能煮了吃(分钱)。我们当时把蛋直接分了,自然就踩了税务的红线。更麻烦的是,那位前员工后来失联了,2万利息成了坏账,我们还得先从股东口袋里掏钱补缴税款——这散伙饭吃得,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专家视角】清算不是分家产,这笔收益的分配有法律章法

企业注销时的对外借款收益分配,本质是‘清算财产处置’问题,必须严格遵循《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北京某律所企业破产清算部合伙人李律师指出,第一步要确认债权的有效性:借款合同是否规范?利息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比如民间借贷利率不能超过LPR的4倍)?如果借款是关联方(比如股东、实际控制人),还需警惕抽逃出资风险——比如股东以借款名义拿走公司资金,注销时又假装放弃债权,就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不合理转移财产。

国家税务总局2023年发布的《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也明确:企业清算所得=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等。对外借款的本金和利息,都属于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的范畴,必须先并入清算所得,计算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般为25%),剩余部分才能向股东分配。李律师特别提醒:很多企业觉得‘注销了没人管’,但现在税务部门有‘大数据扫描’,银行流水、合同备案都能查到,别抱侥幸心理。

【你问我答】关于借款收益分配,最关心的3个问题都在这!

Q1:企业注销前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这损失算谁的?

A:这得看情况!如果是正常经营产生的坏账,经税务机关核销后,可作为清算损失在税前扣除;但如果是因为股东打招呼借给关系户导致收不回,税务机关可能不允许税前扣除,相当于股东们自己掏腰包填坑。就像我那笔2万坏账,最后只能从我个人分红里扣——这教训,刻骨铭心啊!

Q2:股东能不能提前约定借款收益归我?

A:理论上可以,但前提是合法合规!比如在公司章程或股东协议中明确:某笔借款的利息收益,在清偿债务、缴税后,优先分配给某股东(需符合同股同权原则,除非是特殊约定)。但注意:这种约定不能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更不能逃税。如果为了避税把公司收益直接转给股东,可能被认定为偷税,后果比分错钱严重得多。

Q3:利息收益分配后,股东要交个税吗?

A:要!但分股息红利和股权转让两种情况:如果是公司清算后剩余财产分配(包含借款收益),属于股息红利所得,按20%缴纳个税;如果是股东通过借款形式提前拿走收益,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变相分红,同样要交20%个税;如果是股东把公司借款豁免(比如注销时说不用还了),则视为股东对公司的赠与,不涉及个税,但公司需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并入应纳税所得额——这账,比九九乘法表还绕,不懂就一定要问专业人士!

【散伙饭的正确吃法】3步搞定借款收益分配,别让钱伤了兄弟情

经过那次踩坑,后来我帮另一个朋友处理公司注销时,就稳多了。总结下来,就三步:

第一步:先摸清家底——把借款合同、银行流水都翻出来。确认借款本金、利息、还款情况,有没有逾期?有没有违规高息?比如之前有家公司借给股东100万,约定年息10%,结果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变相抽逃出资,要求股东补足利息差额——这账不清,后面全是坑。

第二步:再算清两笔账——税务账和人情账。税务账就是按公式算:清算所得=(借款本金+利息)-借款账面价值-清算费用-税费;人情账就是和股东提前沟通,分配方案要透明。我见过有家公司因为大股东偷偷把利息收益揣进自己腰包,小股东直接把公司告了,最后不仅钱吐出来,还赔了诉讼费——这兄弟情,还不如一开始就说清楚。

第三步:最后走完流程——清算报告、税务注销、工商备案,一个都不能少。别觉得税务局不查就没事,现在企业注销实行承诺制,但承诺不代表免责,后续被查到照样秋后算账。就像我那笔利息,要是当时老老实实报税,哪来后面那么多麻烦?

【未来展望】别让注销成为终点,规范处理才是长久之计

现在回头看,企业注销时的借款收益分配,表面是分钱,实则是考验企业的合规意识和股东的契约精神。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到终点时,不能因为累了就乱闯红线——前面跑得再快,最后栽个跟头,也前功尽弃。

未来随着市场监管越来越严,糊涂注销肯定会越来越少。对创业者来说,与其在注销时焦头烂额,不如从一开始就规范财务:借款签合同、利息开发票、账目做清楚——就像种一棵树,平时多浇水施肥,到了收获(或散伙)时,才能少麻烦、多安心。

毕竟,商业世界里的散伙,不应该是一地鸡毛,而可以是好聚好散——而这,从处理好每一笔借款收益开始。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