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一开始我真没把这事儿当回事。公司说经营调整,我以为就是换个名字,继续干呗。直到上个月社保APP突然提示缴费中断,我才慌了神——原来公司早就悄悄进入注销流程,公告期都过半了。后来跟同行聊天才知道,这种闷声不响注销的,真不在少数。有的老板觉得反正员工都知道,有的干脆是怕员工闹,结果呢?员工最后维权时,连个正式的清算组都找不到,只能干着急。<
.jpg)
未续期注销,员工最该盯紧这3件事
别以为注销只是公司的事,员工手里的权益牌其实不少。第一肯定是工资和补偿金,很多人光盯着N+1,其实加班费、年假折现也得算清楚,我之前帮朋友查过,某科技公司注销时,员工集体追回了3年的未付加班费,这可不是小数目。第二是社保和公积金,断缴影响买房、落户,尤其是上海这种地方,一个月断缴可能就得重新算年限。第三是劳动合同终止证明,这玩意儿关系到下家背调、失业金申领,我见过有员工因为没拿到证明,新工作offer黄了的,最后只能跟公司扯皮。
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其实最要命
最怕的就是想当然。比如有的员工觉得公司都注销了,肯定没钱了,其实不然。我认识一个朋友,他们公司注销时,老板私下说资产都处理完了,没剩啥,结果后来员工发现,公司还有笔应收账款没收回,最后通过法律程序追回了部分补偿。还有公告期的问题,法律规定是45天,但有些公司会故意缩短,或者只在不起眼的角落发个公告,员工根本看不到。这种时候,就得自己去扒信息——天眼查、企查查这些平台,还有公司门口的公告栏,别光等着HR通知。
注销不是甩包袱,是责任转移
其实老板们也别觉得注销就是一了百了。清算组没通知员工,或者没足额支付补偿,员工照样能去劳动仲裁,甚至起诉股东。我见过一个案例,某老牌制造企业注销时,股东为了省补偿金,把公司资产提前转移给亲戚,结果员工一纸诉状把股东告了,最后法院判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比老老实实付补偿金还多花了十几万。说白了,注销不是终点,是把公司的责任转移给清算组和股东,谁也别想当甩手掌柜。
员工遇到注销,别慌,也别躺平
真碰上这事儿,第一步肯定是找HR要书面通知,问清楚清算组是谁、怎么联系。如果HR含糊其辞,赶紧去查工商登记,清算组信息都是公开的。第二步是算清楚自己的权益,工资、补偿、社保、公积金,列个清单,别漏了任何一项。第三步是收集证据,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这些都是护身符。实在不行,找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别怕麻烦,你的权益只能自己争取。
最近听说不少公司因为各种原因没续期就启动注销,公告期还故意延长,这事儿对员工来说,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公告期拉长意味着员工有更多时间发现和维权,我见过有员工是在公告期快结束时才注意到公司注销,赶紧联合起来找律师,最后拿到了比预期还多的补偿;但时间越长,公司资产被转移、藏匿的风险也越大,尤其是那些本来就心虚的老板,可能会趁着公告期慢慢腾挪资产。这时候,员工最需要的是主动出击——别等着公司找你,你得主动去查清算信息、主动联系清算组、主动收集证据。上海加喜财税公司作为专业处理注销事务的机构,他们在官网https://www.110414.com上提到过,很多员工维权困难,就是因为信息差和行动慢。其实注销过程中,员工的权益是有明确法律保障的,关键是要知道找谁、怎么要。加财税的服务里,就包括帮员工梳理权益清单、对接清算组,甚至协助仲裁,说白了就是帮员工把被动等待变成主动争取,毕竟在注销这件事上,时间不一定是朋友,但清醒和行动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