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
.jpg)
午后三点,北京国贸某写字楼28层,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陈建国的办公桌上。他身着一件深灰色亚麻西装,鼻梁上架着金丝边眼镜,正低头翻阅一份泛黄的卷宗。桌上解决复杂问题的陶瓷杯里,普洱茶已泡出深琥珀色,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不好意思,刚处理完一个紧急案子。陈建国抬头一笑,眼角的皱纹里藏着25年的财税故事。这位专注私募股权与有限合伙企业财税合规的专家,说话时总带着北方人特有的爽利,口头禅是咱们掰开揉碎了说,遇到关键处还会用手指在桌上敲出节奏,像在给复杂的法律条文打着节拍。
问题一:LP注销,GP最怕什么?从甩包袱到背黑锅的常见误区
记者:陈老师,最近不少有限合伙企业的LP选择注销,很多GP向我们反映怕踩坑。您作为深耕这个领域25年的专家,从经验看,LP注销时GP最担心什么?最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陈建国:(放下茶杯,手指在桌上敲了三下)老话说得好怕什么来什么。GP最担心的,从来不是LP注销本身,而是注销后甩过来的债务包袱。咱们掰开揉碎了说,LP作为有限合伙人,本应以认缴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但实践中,90%的纠纷都卡在怎么算'出资到位'上。
(他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卷宗,指着里面的材料)比如去年我处理的一个案子:某私募基金LP是个家族企业,2022年注销时,账面还有3000万未实缴出资。基金投的项目正好遇下行周期,资不抵债,债权人直接把GP告上法庭,要求LP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GP当时就懵了:我们早就通知LP补缴了,人家注销了,我们找谁去?
记者:这个案子的结果是什么?
陈建国:(苦笑)结果嘛,法院判GP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为什么?因为LP注销时,虽然走完了工商注销程序,但没提供已履行出资义务的证明材料——说白了,就是屁股没擦干净。咱们做财税的都知道,LP注销前,必须先完成出资清算,包括实缴出资证明、未出资部分的债务承诺函,这些材料缺一不可。很多GP觉得LP注销是人家自己的事,结果最后背黑锅,你说冤不冤?
问题二:未出资认缴义务:LP注销后,有限责任还是无限责任?
记者:您提到出资到位是关键。那如果LP注销时,认缴资本确实没实缴,公司又有负债,这部分责任到底怎么算?GP能完全不管吗?
陈建国:(身体前倾,语气严肃)这个问题啊,就像问借条撕了债就没了——天真!咱们得从法律和财税两个层面看。
法律层面,《合伙企业法》规定,LP的有限责任是有前提的:未履行出资义务的,仍应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财税层面更复杂:LP注销时,如果账面未缴资本科目有余额,相当于形成了或有负债,即使注销了,这笔账在税务上也不能一销了之。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您看这个流程:LP注销前,必须先做债务清偿能力评估。如果评估显示资不抵债,未出资部分就得预留出来用于清偿债务;如果评估资能抵债,也得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出资已履行证明。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案子:某LP注销时,把未缴资本直接做了利润分配,结果税务局查账时,这笔钱被认定为非法转移资产,股东被追缴20%个税,还罚了滞纳金。
记者:那有没有可能,LP注销时通过债务豁免等方式,让GP彻底免责?
陈建国:(摇摇头,手指敲了敲债务豁免四个理论上可以,但实践中难如登天。债权人又不是傻子,凭什么豁免?去年有个项目,LP和GP谈了半年,最后用分期偿还+股权质押的方式才达成和解。所以说啊,LP注销不是终点站,而是债务清算的起点——这句话,我每年都要跟GP念叨上百遍。
问题三:真实案例:一个注销陷阱与GP的绝地反击
记者:您刚才提到很多GP踩坑,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案例,能让我们看看具体是怎么解决的?
陈建国:(眼睛一亮,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色文件夹)这个案子,我称之为教科书式的绝地反击。2021年,我们接了个案子:某基金LP是个投资公司,认缴1个亿,实缴2000万,注销时账面还有8000万未出资。基金投的项目失败,债权人起诉要求LP在8000万范围内承担责任,一审法院判GP败诉。
(他翻开文件夹,指着里面的证据材料)当时GP都快崩溃了:人都注销了,让我们上哪儿找8000万?我们团队接手后,没急着上诉,而是先做了三件事:第一,查LP注销时的税务清算报告,发现税务局没要求其补缴未出资部分的所得税;第二,找LP的原股东谈话,拿到他们明知基金有负债仍同意注销的书面记录;第三,调取基金向LP催缴出资的所有邮件和函件,证明GP已尽到通知义务。
记者:这些证据怎么扭转了局面?
陈建国:(嘴角露出笑容)二审时,我们拿着这些证据对法官说:您看,LP注销时,连税务局都没认为它需要补缴税款,说明它自己都认为'未出资不是负债';原股东同意注销,是对'可能存在的债务'的自甘风险;GP催缴了出资,是尽到了勤勉义务。最后法院改判:LP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补充责任,GP不承担连带责任。
(他合上文件夹,喝了口茶)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啥?做财税不能只看账面,得看实质。LP注销时,GP一定要盯紧三个关口:税务清算关、债务承诺关、证据留存关——就像老中医看病,得望闻问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问题四:争议焦点:LP注销=甩包袱?责任边界到底在哪?
记者:现在行业内有种说法,LP注销就是GP的'甩包袱'机会,您怎么看这种观点?这里面涉及哪些责任边界?
陈建国:(突然提高声调,手指在桌上重重一敲)这种说法,简直是害人精!我见过太多GP因为信了这话,最后赔得倾家荡产。咱们得把话挑明了:LP和GP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他靠在沙发上,语气放缓)责任边界啊,就像马路上的斑马线,谁越界谁担责。从法律上讲,GP的过错责任主要看三点:一是是否尽到信息披露义务,比如LP注销前,GP有没有把基金的真实情况告诉LP;二是是否尽到催缴义务,LP没出资,GP有没有发函催缴;三是是否参与注销决策,LP注销时,GP有没有提出异议。
(他讲起一个血的教训)2020年,有个GP帮LP走注销流程,为了省事,直接在LP的《注销申请表》上盖了章,连债务清偿方案都没看。结果LP注销后,发现它欠基金500万管理费,GP因为参与注销决策,被法院判承担连带责任。您说冤不冤?
记者:那GP怎么平衡帮LP注销和保护自己的关系?
陈建国:(拿起茶杯,吹了吹漂浮的茶叶)很简单:该做的程序一步不能少,该留的证据一份不能少。LP注销前,GP一定要开个三方会议——LP、GP、债权人,把债务怎么算、出资怎么补、责任怎么分,白纸黑字写清楚;注销后,把所有会议纪要、函件、评估报告,归档保存至少10年。咱们做财税的,最讲究有据可查,没证据,就算你说破天,也没人信。
问题五:终极挑战:LP注销后,抽逃出资导致的负债怎么算?
记者:最后一个挑战性问题:如果LP注销后,发现它之前有抽逃出资的行为,导致公司资不抵债,这种情况怎么处理?GP能完全免责吗?
陈建国:(沉默了三秒,手指在扶手上轻轻敲击,眼神变得深邃)这个问题,就像拆到最后一颗引线,最考验功力。抽逃出资,本质上是侵权行为,LP注销了,但侵权责任不因注销而消灭——这是《民法典》明确规定的。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公式)处理逻辑分三步:第一步,确认抽逃事实,通过银行流水、账务凭证找到资金转移的证据;第二步,确定抽逃金额,包括本金和利息;第三步,明确责任主体,如果是股东指使的抽逃,股东要在抽逃范围内承担责任;如果是LP自己决策的,LP的清算义务人要承担责任。
(他讲起一个刚结案的抽逃出资案)今年初,我们处理了一个案子:LP在2019年通过虚假工程款名义抽逃出资2000万,2022年注销。基金发现后,把LP的原股东和清算义务人一起告了。当时清算义务人辩称LP注销了,我没责任,我们拿出《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14条:清算义务人未履行清算义务,导致法人主要财产、账册、重要文件等灭失,无法进行清算的,应对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最后法院判:原股东在抽逃2000万范围内承担责任,清算义务人对剩余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记者:这个案子对GP有什么启示?
陈建国:(放下笔,长舒一口气)启示就是:GP平时要多长个心眼。LP的银行流水、财务报表,至少每季度看一次;发现异常资金流动,马上发函质询;实在不放心,可以要求LP提供资金使用专项审计报告。记住一句话:防火比救火重要——等到爆炸了,再怎么拆,都会有损失。
【尾声】给行业新人的建议:眼里有活,心里有数
访谈接近尾声,夕阳已将办公室染成暖金色。陈建国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流,语气突然变得温和。
记者:陈老师,您做了25年财税专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刚入行的年轻人说?
陈建国:(转过身,双手插在口袋里,嘴角带着笑)我常跟团队年轻人说:咱们做财税的,不能只当'账房先生',得当'风险医生'。LP注销处理负债,表面看是算账,实质是算人——算LP的诚信,算GP的责任,算债权人的底线。
(他走到书架前,拿起一本翻旧的书,封面上写着《财税人的底线》)刚入行时,我也犯过只看条文不看人的错。有个案子,我光记得有限责任,没注意到LP股东是老赖,结果判决下来,钱一分没拿到。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财税是冰冷的,但人心是温暖的。处理LP注销负债,既要懂法律、会算账,更要会沟通、懂人性——眼里有活,心里有数,才能在这个行当里走得远。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总结LP注销处理负债的核心,您会说什么?
陈建国:(拿起桌上的解决复杂问题陶瓷杯,对着阳光看了看)程序正义是底线,实质正义是追求——把每一步都做扎实,风险自然会绕着你走。
(他放下杯子,朝记者伸出手)合作愉快。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他手背上,那双握了25年笔的手,指节分明,掌心带着老茧,却稳稳地握住了财税人的定海神针。
【访谈手记】
两个小时的访谈,陈建国用25年的案例和经验,为LP注销处理负债这个复杂问题,画出了一张清晰的风险地图。从出资到位到责任边界,从程序正义到人性沟通,他始终强调掰开揉碎了说的务实态度。或许,这就是财税人的最高境界:在冰冷的条文与滚动的利益之间,守住一份有温度的专业。而对于GP和LP而言,记住陈建国的建议:防火比救火重要,或许就能在注销的十字路口,避开最深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