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老客户找我喝茶,愁得烟都忘了点。他公司经营十年,今年实在撑不下去决定注销,结果十几个拿着期权的核心员工堵在门口,说公司净资产比行权价高五倍,要求现在行权。他懵了:公司都要注销了,这股权激励到底该怎么算?这事儿啊,我干了20年财税,见的多了——注销公司时,股权激励就像埋在公司里的定时,处理不好,轻则员工闹到劳动仲裁,重则税务部门找上门罚款,甚至影响整个注销进程。今天我就以过来人的经验,跟大家聊聊注销公司如何处理公司股权激励评估这事儿,希望能帮老板们避开这些坑。<

注销公司如何处理公司股权激励评估?

>

案例1:行权价低于公允价,税务坑比想象中深

先说个印象深刻的案例。前年有个做智能硬件的A公司,2020年给技术团队授予了期权,行权价1元/股,公司注册资本100万,总共给了10万股期权。当时公司刚拿到融资,估值一个亿,每股净资产10块,员工都觉得占了便宜。结果2022年行业不行,公司决定注销,审计完净资产500万,每股净资产5块——比行权价高,但比融资时低了不少。

这时候问题来了:5名已经行权的员工,手里有5万股,每股赚了4块,合计20万收益;还有5名员工没行权,觉得现在行权也划算,要求公司按注销前的净资产价给他们行权。公司老板觉得人都没了,还行什么权,直接拒绝,结果这5名员工集体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履行激励协议。

更麻烦的是税务问题。已经行权的5名员工,按《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101号)规定,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在行权时暂不缴个税,转让股权时按财产转让所得缴20%个税。但公司注销时,员工还没转让股权,这20万收益怎么算?税务稽查来了一看,公司注销前未代扣代缴,直接要求公司补税12万(20万20%30%滞纳金),老板当时脸都绿了——公司都要注销了,哪来这么多现金?

最后我们协调的结果是:未行权员工终止协议,公司按行权价1元/股退还款项;已行权员工由公司代扣代缴个税,从清算财产里优先支付。折腾了三个月,注销才办完。老板后来跟我说:早知道注销公司如何处理公司股权激励评估这么麻烦,当初签协议时就该把注销条款写清楚。

案例2:未行权期权成了烂尾楼,清算组头疼怎么办?

再说说B公司的例子。这是个做跨境电商的,2019年给高管层授予了限制性股票,分4年解锁,每年解锁25%。2023年公司资金链断裂,决定注销时,才解锁了30%,还有70%没到解锁期。老板觉得没解锁的期权本来就不是员工的,公司直接作废就行,结果没解锁的高管不干了——他们已经为此放弃了其他公司的offer,现在期权打水漂,要求公司赔偿损失。

法律上怎么算?我们查了《公司法》和《劳动合同法》,发现激励协议里没写注销时未解锁期权处理方式,这就麻烦了。按《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高管们主张期权是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公司可能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最后协商下来,公司按未解锁期权对应价值的50%补偿了高管,多花了近百万。

税务上也有坑。限制性股票按财税〔2018〕164号规定,在解锁时视为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当期工资缴个税。但B公司解锁时没给员工发股票,只是做了账务处理,注销时税务部门要求公司补缴这部分个税及滞纳金,因为解锁即取得所得,公司未履行代扣代缴义务。老板后来感叹:注销公司时,股权激励评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早做规划能省一大笔钱。

注销公司如何处理公司股权激励评估?记住这3个不等于

从这两个案例能看出来,注销公司处理股权激励,最容易踩的坑就是想当然。我总结了几条经验,尤其是这3个不等于,老板们一定要记牢:

1. 公司注销≠激励协议自动终止

很多老板觉得公司都没了,协议自然就失效了,大错特错!《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二条规定,合同解除或终止需双方协商一致或法定情形。如果激励协议里没约定公司注销时协议自动终止,员工完全有权要求继续履行。比如未行权的期权,员工可以要求公司按净资产价行权;已行权但未转让的,可以要求公司配合办理过户——虽然公司注销后主体不存在,但清算组得先处理这些遗留问题才能注销。

2. 未行权期权≠公司白捡的便宜

未到解锁期或未满足行权条件的期权,公司不能直接作废。我见过有的老板注销时把未行权期权直接划归股东,结果被税务认定为无偿转让股权,要按净资产价缴20%个税。正确的做法是:先看激励协议约定,有约定按约定(比如回购、终止);没约定的话,建议与员工协商终止协议,按行权价加一定利息退款,或者按净资产价回购(但要提醒员工缴个税)。

3. 清算分配≠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注销公司如何处理公司股权激励评估,核心是算清账。已行权的员工,其股权属于公司净资产的一部分,清算时必须优先分配;未行权的期权,如果公司选择回购,回购款也属于清算债务。但这里有个税务陷阱:如果公司净资产高于股权激励的行权价,差额部分可能被认定为所得,员工需要缴个税,公司得代扣代缴,不然清算组没法通过税务注销。

实操建议:注销前做好这3步,避免后院起火

说了这么多坑,到底该怎么处理?结合20年经验,我给老板们3条实在建议:

第一步:先啃法律硬骨头,梳理激励协议

注销前,法务或律师必须把所有激励协议翻出来,重点看三个条款:一是公司注销时股权激励处理方式,有没有明确约定终止、回购或自动失效;二是解锁条件和行权条件,哪些员工已经满足,哪些没满足;三是违约责任,如果公司单方面终止协议,要不要赔偿。如果协议没写清楚,赶紧和员工协商补充协议,别等注销时扯皮。

第二步:再算税务明细账,别漏掉隐性所得

税务是注销公司如何处理公司股权激励评估的重头戏。我建议老板们找专业财税人员做两件事:一是测算行权所得,即净资产价与行权价的差额,按财产转让所得20%算个税;二是测算清算所得,如果公司注销时有未分配利润,员工分得的利润要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20%个税。记住,个税不是员工自己的事,公司不代扣代缴,清算组根本拿不到《清税证明》。

第三步:最后谈员工补偿,别当老赖

遇到员工要求行权或赔偿,别想着拖字诀。我见过有的老板注销时躲着员工,结果员工申请劳动仲裁,法院冻结公司账户,注销流程直接卡死。正确的做法是:成立股权激励专项小组,由HR、法务、财务和员工代表协商,能行权的尽量行权,不能行权的按协议或法律规定补偿,实在不行就分期付款——毕竟注销是为了干净退出,别为了省小钱惹烦。

上海加喜财税公司对财务凭证不完整,企业注销对知识产权有何影响?服务见解

在实际注销案例中,我们经常遇到企业因财务凭证不完整,导致股权激励的行权记录、协议缺失,无法向税务部门提供完整资料,进而影响股权激励的税务处理。比如某科技公司注销时,员工期权行权记录只有电子表格,没有银行转账凭证和股东会决议,税务部门不予认可,最终企业需按净资产全额补缴税款及滞纳金。知识产权(如专利、商标)作为公司资产,若未在注销前妥善处置,可能影响股权激励的清算分配——例如专利未评估作价,导致净资产虚高,员工行权所得增加,企业税务成本上升。上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会协助企业梳理股权激励全流程资料,完善财务凭证,并对知识产权进行专业评估,确保注销过程中股权激励处理合规,避免企业及股东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