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临港做了快十年招商,经手的企业清算案子没有八十也有六十了。但要说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还是刚入行那会儿接的第一个清算项目——一家做精密模具的小厂子,老板是个爽快人,但财务规范意识几乎为零。当时清算组进场一查,好家伙,2018年到2020年的账本、发票、银行回单,能丢的都丢了,就剩几本记着张三买钢材5000,李四加工费3000的流水账。<
.jpg)
我当时年轻气盛,觉得不就是凭证丢了嘛,跟市场监管局解释清楚不就行了?结果第一次去沟通,直接被市场监管局的企业监管科科长怼了回来:凭证是企业的‘身份证’,丢了怎么证明你们没抽逃注册资本?怎么证明经营是真实的?当时我脸都红了,手里攥着那本流水账,感觉像拿着一张白纸去交卷。
后来还是带我的老招商点醒我:跟市场监管局沟通,别光说‘丢了’,要说清楚‘怎么丢的’‘丢了多少’‘还能怎么证明’。我们回去连夜加班,带着企业老板翻遍了仓库的每一个角落,找到了当年物流公司的发货单(虽然账本没了,但材料运进来的记录还在),又联系了上下游十几家供应商,让他们帮忙出具往来证明,甚至还调取了那几年的银行流水明细,一笔一笔对。第二次去市场监管局,我们带了整整三大盒材料:缺失凭证清单、原因说明(早期财务人员流动大,档案管理混乱)、替代证据目录、银行流水和供应商证明。科长看完,脸色缓和了不少,说:你们这个态度是对的,虽然凭证缺失,但证据链能闭环,我们再研究研究。
那次之后我才明白,面对财务凭证缺失,第一步不是急着解释,而是先把家底摸清——到底缺了什么凭证?为什么缺?还能找到哪些替代证据?就像我们在临港招商时常说项目落地前要做尽调,清算沟通前,这个尽调一步都不能少。不然你空着两手去,市场监管局凭什么信你?
沟通不是解释是共建——用招商思维破冰
在临港做招商,我们天天跟企业打交道,常说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其实清算组和市场监管局的沟通,也是这个理儿——别把对方当成监管者,而是当成合作伙伴,共同目标是让企业规范退出,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2021年我遇到一个案子,是临港引进的一家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属于重点扶持的专精特新企业。因为研发团队整体搬迁到张江,早期的一些实验记录和采购凭证在打包时遗失了,主要是2019年的一些试剂采购单和实验数据本。市场监管局一开始担心研发费用真实性,如果研发费用不实,可能会影响企业之前的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
这次我没急着带材料去,先跟市场监管局的企业监管科开了个沟通会,会上我没说我们丢了凭证,而是说:这家企业是临港重点引进的,对区域贡献很大,现在清算遇到凭证问题,我们想和您一起看看,怎么既能保证清算合规,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负面影响。
市场监管局的人一听这话,态度就不一样了——他们也是希望本地企业能善始善终的。我们当场约定了一个三步走:第一步,企业内部全面梳理,列出缺失凭证的详细清单(包括名称、编号、缺失原因、涉及金额);第二步,联系供应商和合作实验室,补充采购合同、发货单、验收记录;第三步,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缺失凭证期间的研发费用进行专项审计,重点核查费用归集的合规性。
最有意思的是,审计过程中发现有一笔大额试剂采购,因为供应商当时系统故障,没及时开票,但企业已经付款了。我们带着银行付款记录和供应商的情况说明去市场监管局,对方的人笑着说:你们这比我们查案还细致,连这个都想到了。不仅清算程序顺利进行,市场监管局还建议将这个案例作为规范企业档案管理的典型,在临港园区里推广。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招商时的服务意识同样适用于清算沟通——别总想着我怎么说服你,而是想我们怎么一起解决问题。市场监管局每天面对那么多企业,他们最怕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不配合态度。你主动把底牌亮出来,把难题摊开来,反而更容易建立信任。
细节里的专业度:那些能加分的小动作
跟市场监管局沟通,光有态度还不够,细节里的专业度往往能决定沟通的成败。在临港,我们常说营商环境无小事,其实清算沟通也是一样,一个表格、一份说明、甚至一个文件装订顺序,都可能影响对方的判断。
2023年有个案子,是一家做跨境电商的企业,因为早期在第三方平台代运营,财务数据比较混乱,2020年到2021年的部分销售合同和物流单据怎么都找不到了。市场监管局一开始很谨慎,认为无法确认收入真实性,可能涉及虚假清算。
我们清算组当时压力很大,但没慌。我们做了一个凭证缺失影响分析表,把缺失的凭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核心凭证(如销售合同、增值税发票),直接影响收入确认;第二类是辅助凭证(如物流单、签收记录),间接证明交易真实性;第三类是非关键凭证(如内部审批单),缺失对整体影响不大。然后针对每一类,我们都列出了替代方案和证明材料。
比如第一类核心凭证,我们联系了电商平台,调取了店铺的交易流水和订单详情,虽然没纸质合同,但平台数据能证明每笔收入的金额、时间、买家信息;第二类辅助凭证,我们找了合作的货代公司,拿到了那两年的海运提单和入仓记录,证明货物确实发出去了;第三类非关键凭证,我们让企业当时的运营负责人写了情况说明,并签字按了手印。
沟通那天,我们没带一大堆散乱的材料,而是做了一个清晰的文件夹:封面是关于XX公司财务凭证缺失的情况说明及补充材料,第一部分是凭证缺失清单及影响分析表,第二部分是替代证据目录及材料,第三部分是第三方机构证明(比如电商平台的流水截图、货代公司的证明),第四部分是企业承诺书(承诺所提供材料真实有效,如有虚假愿承担法律责任)。市场监管局的人看完,评价就八个字:专业、清晰、可信。
其实这些细节并不难,难的是用心。就像我们在临港招商时,为了吸引企业落地,我们会研究企业的行业特点、老板的家乡口味,甚至帮他们对接人才公寓、子女入学。清算沟通也是一样,你把市场监管局的需求摸透了,把工作做细了,他们自然愿意放你一马。
不过话说回来,财务凭证缺失,很多时候是企业历史欠账的暴露。我在想,作为临港的招商和服务部门,是不是可以在企业落地之初,就提前介入,引导他们建立规范的财务档案制度?比如在招商签约时,把档案管理规范作为服务协议的一部分;在企业开业后,组织财务合规培训,邀请市场监管局和税务局的专家来讲课;甚至在园区里设立档案托管服务中心,帮助企业统一管理财务凭证。
毕竟,防患于未然永远比事后补救更高效。一个企业的干净退出,也是临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企业负责,更是对整个区域的营商环境负责。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