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港澳资企业关联方海外税务审计:一场跨越边界的税务棋局——专访资深跨境税务专家陈明远<
.jpg)
访谈时间:2023年10月18日
访谈地点:深圳前海某税务咨询公司会议室
访谈对象:陈明远(资深跨境税务专家,拥有30年财税从业经历,曾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合伙人,现任某跨境税务咨询公司董事长,擅长处理复杂企业重组、跨境税务争议解决,服务过超200家港澳资企业)
【开场:一杯清茶,三十年税务江湖】
下午三点,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会议桌上,陈明远端着紫砂杯走进会议室。他身着深蓝色亚麻衬衫,头发花白却梳得整齐,眼镜后的眼睛透着精明与沉稳。不好意思,刚开完一个跨境税务协调会。他笑着坐下,亲手为我们斟上龙井茶,咱们边喝边聊,税务这事儿,就像泡茶,得慢慢来,急不得。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跨境税务服务的专家,陈明远的名字在港澳资企业圈里几乎等同于定心丸。他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税务不是算出来的,是'聊'出来的——跟企业聊、跟税务局聊、跟不同国家的税法聊。
【问题一:注销港澳资企业,关联方海外税务审计的硬骨头有哪些?】
记者:陈老师,您处理过不少港澳资企业注销的案例,能不能先从最基础的层面讲讲,企业注销时,关联方海外税务审计通常会遇到哪些硬骨头?
陈明远:(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硬骨头?这个词用得好!我常说,企业注销就像搬家,关联方海外税务审计就是跨国搬家——东西多、路途远,还可能遇到海关盘查。具体来说,主要有三块最难啃的骨头。
第一块,关联交易定价的历史旧账。港澳资企业很多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原材料从海外进口,产品销往海外,关联交易定价复杂。注销时,海外税务局会重点核查:你卖给关联方的价格是不是公允?有没有通过定价转移利润?比如2018年,我们帮一家香港投资的电子厂注销,美国关联方突然提出,2015-2017年工厂卖给美国母公司的产品定价低于市场价15%,要求补缴企业所得税加罚款,金额高达2000万美元。你说这账怎么算?十年前的交易,单据都泛黄了,还得重新比照同期市场价格,这工作量……(他摇摇头,苦笑)
第二块,无形资产和成本分摊的罗生门。很多港澳资企业会把商标、专利放在香港或澳门公司,内地企业支付使用费。注销时,税务局会追问:这个无形资产是怎么评估的?使用费标准是不是合理?我记得有个做玩具的港资企业,注销时内地税务局认为其支付给香港母公司的商标使用费过高(占销售额20%),而香港税务局又觉得使用费太低,没充分体现无形资产价值,两边夹击,企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第三块,税收协定优惠的合规陷阱。港澳资企业常利用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税收协定申请优惠税率,比如股息、利息的5%低税率。但注销时,如果关联方交易不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优惠可能被追回。2020年有个案例,一家澳门公司通过持有内地企业股权获得股息,注销时税务局发现,澳门公司只是空壳,实际收益由第三方控制,最终股息优惠被取消,补税加滞纳金近800万。
(说到这里,陈明远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的写字楼)其实这些'硬骨头',根源在于企业平时没把'税务账'算清楚。注销时不是'灭火',是'秋后算账'——平时埋的雷,这时候都得炸。
【问题二:针对这些硬骨头,有没有一套可落地的处理流程?】
记者:那针对您说的这些难点,有没有一套相对系统的处理流程?企业从注销前到注销后,应该如何应对海外税务审计?
陈明远:(眼睛一亮,身体前倾)流程肯定有!我总结了一个三步走策略,叫先自查、再谈判、后备案,简单说就是把丑话说在前面,把证据攥在手里。
第一步,注销前6-12个月,做全球税务风险地图。很多企业觉得注销了就一了百了,大错特错!我建议企业至少提前一年启动税务自查,重点查三件事:关联交易定价是否合理、无形资产归属是否清晰、税收协定优惠是否符合条件。这时候最好找专业机构做转让定价同期资料和本地文档,把交易背景、定价方法、可比数据都整理成册。就像医生看病,得先拍CT,才知道病灶在哪。
(他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翻到一页)举个例子,2021年我们帮一家香港投资的服装企业注销,提前9个月做了全球税务风险扫描,发现其向香港关联方采购的面料价格比市场价高20%。我们立刻调整了采购定价,补缴了内地增值税,同时向香港税务局提交了同期资料。最后香港审计时,因为资料齐全、定价合理,只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审核,避免了200多万的争议。
第二步,注销过程中,分国家、分税种谈判。海外税务审计不是一刀切,得看关联方在哪个国家、涉及什么税种。比如美国税务局关注转让定价和受控外国公司规则,欧洲关注增值税和反避税,东南亚可能关注预提所得税。谈判时要抓大放小——核心利润争议要据理力争,小金额税费可以适当让步,体现合作态度。
(他笑了笑,露出一个老江湖的表情)谈判嘛,就像打太极,你得让税务局觉得'你占理,但我也让步了'。2022年处理一个新加坡关联方审计,对方坚持要补税500万,我们拿出工厂的能耗数据、工人工资单、第三方市场报告,证明定价是公允的。僵持了两个月,后来我们提出'分期补税+税务承诺',对方才松口。记住,税务局不怕你争议,怕你不配合——不配合,就往'偷税'上靠;配合了,就是'税务筹划争议',性质完全不同。
第三步,注销后,资料归档+动态跟踪。很多企业注销以为就没事了,其实海外税务审计可能有3-5年的追溯期。所有谈判记录、审计报告、完税凭证都得归档,最好做成税务档案盒,以后税务局查起来一目了然。我们有个客户,2019年注销的,2022年香港税务局突然发函复查,因为资料保存完整,3天就解决了。要是资料丢了,那就得从头吵起。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里带着一丝得意)这套流程,我用了15年,带过的30多个徒弟,个个都能上手。核心就八个字:'提前准备,有理有据'。税务这事儿,不怕有问题,怕的是'没证据'。
【问题三:从合规到筹划,企业应该如何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风险?】
记者:您刚才提到提前准备,但很多企业会觉得,注销前还要花大价钱做自查、谈判,是不是增加了成本?有没有企业觉得能省则省,这种短视行为会带来什么风险?
陈明远:(脸色严肃起来,放下茶杯)省?我常说,税务上的'省',就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短期省了咨询费,长期可能赔上几十倍。去年有个做电子元器件的港资企业,老板觉得'反正要注销了,税务能糊弄就糊弄',没做转让定价自查,结果德国关联方审计时,被认定转移利润,补税加罚款1200万欧元,相当于企业净利润的3倍!老板后来找我,直拍大腿:'早知如此,我多花200万做自查也值啊!'
(他叹了口气,靠在椅背上)其实企业对税务有误解,觉得'合规就是成本'。错了!税务合规是'投资'——投资的是'确定性'。你提前把税务风险控制住,注销时才能'睡得着觉'。我见过太多企业,注销时因为税务问题卡了半年、一年,股东闹矛盾,员工拿不到遣散费,最后连公司都'注销不了',何苦呢?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下来)'合规'不等于'多交税'。好的税务筹划,是在合法框架内'优化成本'。比如我们帮一家澳门投资的房地产企业注销时,通过'资产划转+递延纳税'政策,把土地增值税的税负从30%降到15%,既合规又省钱。这叫'戴着镣铐跳舞'——镣铐是税法,舞步是智慧。
【问题四:挑战性问题——零风险税务筹划真的存在吗?】
记者:现在市场上有些中介机构打出零风险税务筹划的口号,承诺能让企业注销时完全避开海外审计,您认为这种说法靠谱吗?背后可能隐藏哪些风险?
陈明远:(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零风险?(他摇摇头,语气带着一丝嘲讽)我干了30年税务,从来没见过'零风险'——就像开车,再好的司机也不能保证100%不出事故,只能说'降低风险'。那些说'零风险'的,不是骗子,就是不懂税。
(他身体前倾,压低声音)你想啊,海外税务局都是'专业团队',美国IRS有10万雇员,其中3万是税务审计;香港税务局也有几千人专门查转让定价。他们手里有'大数据'——全球交易价格、行业利润率、关联方关系网,你一个小企业,怎么做到'零风险'?我见过一个案例,中介帮企业做了一个'离壳架构',把利润转到开曼群岛,结果被美国税务局认定为'避税港交易',不仅补税,还罚了40%,连中介都被起诉了。
(他正色道)更可怕的是,有些中介为了'签单',会教企业做'两套账'、'阴阳合同',这已经不是'筹划',是'偷税'了!去年广东有个港资企业老板,听信中介'零风险'承诺,注销时销毁了关联方交易凭证,结果被税务局认定为'故意隐匿收入', 不仅罚款,还判了两年有期徒刑。你说,这'零风险'值不值得?
(他靠回椅背,长叹一声)所以啊,企业选税务顾问,别看'口号响不响',得看'真不真'——有没有案例、有没有团队、有没有'底线'。我们公司从不承诺'零风险',我们承诺的是'风险可控、争议可解'——就像医生,不能保证'治好所有病',但能保证'对症下药'。
【问题五:行业寄语——给跨境税务新人的三条建议】
记者:作为行业前辈,您对想从事跨境税务服务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陈明远:(眼神变得柔和,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年轻人啊,做跨境税务,得记住三句话:'懂税法、懂业务、懂人心'。
第一,'懂税法'——不仅要懂中国的税法,还得懂港澳的、美国的、欧洲的……税法是'活的',每年都在变。我当年刚入行时,每天睡4小时,啃《OECD税收协定范本》,背美国《国内收入法典》,现在还得学数字税、碳关税……不学习,就被淘汰。
第二,'懂业务'——税务不是'空中楼阁',得扎根在企业业务里。你不懂制造业的'料工费',怎么判断转让定价公允?不懂跨境电商的'物流模式',怎么处理增值税?我带徒弟,第一年必须去企业车间实习,跟工人一起干活,看订单、跑仓库,'沾一身灰',才能真正理解企业的'痛点'。
第三,'懂人心'——税务是'人'的学问。企业老板想'少交税',税务局想'收好税',你得在中间'搭桥'。有时候,一句'我理解你的难处',比10份报告都管用。我见过有些年轻人,一上来就搬法条,跟老板、税务局'硬刚',最后把关系搞僵了,事儿也办不成。记住,税务是'解决问题',不是'争对错'。
(他端起茶杯,看着窗外的夕阳,缓缓说道)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做税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敬畏税法,敬畏专业,敬畏企业的信任。你把这三点做到位,就能在这个行业走得稳、走得远。
【结尾:一杯清茶,一段税务人生】
访谈结束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天。陈明远站起身,与我们握手告别:今天聊得痛快,税务这事儿,就得敞开了说。他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摆满了《国际税收》《转让定价指南》等专业书籍,桌角放着一个税务风险自查表,边角已经磨得发白。
走出会议室,我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税务不是算出来的,是'聊'出来的。或许,这就是跨境税务的真谛——在复杂的税法与商业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让企业在走出去和走回来的路上,都能行稳致远。而对于陈明远这样的税务人来说,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场跨越边界的税务棋局,每一步,都关乎企业的未来,也关乎行业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