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喜财税公司
400-018-2628

公司注销快速通道您的不二之选!

实战 专业 落地 高效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司注销知识库

注销科创板企业,财务援助基金如何拨付?

已有 4804人查阅 发表时间:2025-09-14 21:28:20

凌晨两点半,办公室的台灯在文件堆上投下昏黄的光圈。我盯着桌上那份《科创板企业注销财务援助基金拨付请示报告》,钢笔悬在建议拨付金额一栏,迟迟落不下去。三天前,这家曾被誉为AI芯片新星的企业提交了注销申请,研发团队解散、设备折价变卖,剩下28名员工的遣散费和2000多万供应商欠款,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清算组心上。财务援助基金是唯一的救命钱,可该怎么拨?按债权比例分?优先保障员工?还是预留部分资金支持技术专利转化?这些问题像藤蔓一样缠在脑子里,越理越乱。<

注销科创板企业,财务援助基金如何拨付?

>

一、从救命钱到烫手山芋:一个案例引发的困惑

这家企业,我们叫它芯科技吧。三年前登陆科创板时,市值冲到150亿,研发投入占比常年超40%,创始人是我见过最执拗的技术派——办公室永远堆着电路板,连PPT上都写着die for the chip。可去年,行业突然转向,他们押注的第三代半导体路线被市场淘汰,现金流断裂,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清算组进场时,账上只剩300万现金,和一堆价值待评估的专利、实验设备。

最棘手的,是财务援助基金的申请。按照某地《科创板企业风险处置暂行办法》,基金用于企业注销过程中的职工安置、债务清偿等必要支出,但必要支出怎么界定?是所有合法债权还是紧急且刚性的需求?当地财政局的朋友私下说:往年基金拨付,要么按债权比例‘撒胡椒面’,要么盯着大债权人的脸色走,科创企业轻资产、高研发的特性,从来没被真正考虑过。

我曾一度认为,基金就该雪中送炭,优先保障员工。芯科技的28名员工里,有刚毕业的硕士,有拖家带口的中年工程师,他们跟着创始人熬了三年,工资没涨多少,期权却成了废纸。如果基金先付遣散费,至少能让他们过个好年。但翻到供应商的债权清单时,我又犹豫了——其中三家是上游材料商,账期最长,若不及时付款,他们可能跟着倒闭,牵连几十个就业岗位。更麻烦的是,那堆专利评估报告:某高校技术团队愿意出800万买下低功耗芯片算法专利,但创始人坚持这项技术未来能值10亿,拒绝折价转让。如果基金预留部分资金支持专利转化,会不会变成无底洞?就像某位破产法学者在《清算困境中的价值平衡》里写的:科创企业的清算,从来不是简单的资产变现,而是对‘未竟价值’的抢救与切割。

二、传统逻辑的裂缝:当合规遇上科创

刚开始处理这类案子时,我笃信合规是底线。财务援助基金拨付,必须经过债权申报-审查-评估-公示一套标准流程,就像工厂流水线,每个环节都不能少。可芯科技的案例,让我对这套传统逻辑产生了怀疑。

流程上,基金拨付需要提交《职工安置方案》《债务清偿顺序表》《资产评估报告》等12项材料,光是整理就花了半个月。等材料齐了,评估机构又来了问题:那些实验设备,买的时候500万一台,现在技术迭代,二手市场价只有50万,但创始人说这些设备是研发核心,单独拆卖价值为零。评估师在报告里写了建议整体打包处置,可谁愿意买一堆过时的实验设备?最后只能按账面净值打三折,债权人当场就拍了桌子:这评估报告是拍脑袋写的吗?

更讽刺的是债务清偿顺序。按照《企业破产法》,有财产担保债权>职工债权>税款债权>普通债权。但科创企业的有财产担保债权往往很少——芯科技的唯一抵押物是厂房,评估值才1200万,而银行担保债权就有3000万。结果就是,职工债权优先,但供应商的普通债权只能等剩余资金,可哪还有剩余资金?最后只能靠财政兜底,但兜多少?按什么比例兜?没人说得清。

我曾以为程序正义能保证结果正义,但现在开始怀疑:当科创企业的资产形态(专利、数据、研发团队)和风险特征(高投入、高不确定性、高外部性)完全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时,这套工业时代的清算流程,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就像《创新者的解答》里强调的颠覆性技术往往需要颠覆性商业模式,那么科创企业的清算,是不是也需要颠覆性制度设计?

三、效率与安全的博弈:拨付机制的两难

在芯科技的债权人会议上,两种观点吵得不可开交。供应商代表说:基金必须先还钱!我们给芯科技供货,是实打实的现金流,员工遣散是政府该管的事!员工代表则反驳:我们跟着企业干,把青春都搭进去了,现在连遣散费都要等,公平吗?

这让我想起去年处理另一家科创板企业光芯生物的经历。当时基金拨付很快,优先保障了员工,可结果呢?供应商集体断供,导致企业剩余的生物试剂、实验材料无法保存,最终全部报废,连专利都没法变现。有债权人后来抱怨:钱是发到员工手里了,可企业彻底死了,剩下的债务怎么办?烂摊子还是留给政府。

我曾一度认为效率优先是科创企业清算的解药——毕竟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天拨付,早一天安置员工,早一天盘活资产。但现在我开始怀疑:这种快,会不会是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就像走钢丝,只顾往前冲,忘了下面是深渊。

反过来,如果强调安全,把每一笔资金都审查得滴水不漏,结果可能更糟。芯科技的创始人就曾跟我说:你们要评估、要公示,我理解。可你们知道吗?我的竞争对手正在挖我的研发团队,再拖三个月,专利核心人员全走了,这堆技术就是废纸。读《破产法:困境企业的复兴与再生》时,作者提到清算的本质是‘价值最大化’,而非‘程序最完美’,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财务援助基金的拨付,或许不该在效率和安全之间二选一,而该找到两者的动态平衡点。

四、破局之路:从输血到造血的机制重构

经过反复思考,我逐渐意识到:科创企业的财务援助基金,不该是注销后的安慰奖,而该是清算过程中的助推器。它不仅要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更要考虑未来的价值转化。基于这个思路,我试着提出几个方向:

第一,建立分级分类拨付机制。 区分企业注销原因:是技术迭代失败还是经营性破产?前者(如芯科技)应优先保障职工安置+核心技术转化,后者则侧重债务清偿。就像医生看病,不能感冒了和癌症用同一个药方。

第二,引入技术价值评估前置。 不能等企业注销了才评估专利,应该在申请基金时就组织技术专家、产业资本进行价值预判。比如芯科技的低功耗芯片算法,虽然当前市场价不高,但如果有新能源企业愿意接手,基金就可以预留部分资金支持技术适配性改造,甚至以基金入股形式参与后续收益分成。这样既避免了资产贱卖,又可能让基金保值增值。

第三,探索政府-市场-社会联动。 财政基金不能单打独斗。比如,可以引导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机构设立科创企业清算救助子基金,对有潜力的技术进行接盘;或者联合行业协会,建立技术专利交易平台,让清算资产能快速找到下家。就像某位财税专家在论坛上说的:公共资金的作用,不是替代市场,而是修复市场失灵。

第四,强化拨付后监管与绩效评价。 基金拨出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要建立资金使用台账,跟踪职工安置、债务清偿、专利转化的实际效果;对预留的技术转化资金,设定阶段性目标,若未达标及时收回。这样才能避免一拨了之,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五、未解的困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写到这里,台灯的光已经泛白了。钢笔终于落了下去,在建议拨付金额一栏写下1500万(其中职工安置800万,债务清偿500万,专利转化预留200万)。但我知道,这只是一个临时方案,更多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比如,技术价值评估的标准怎么定?谁来评估?是高校专家还是产业资本?不同行业的科创企业(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技术形态差异巨大,能否建立统一的评估框架?

再比如,基金入股的风险怎么控制?如果技术转化失败,这部分投资是不是就打了水漂?公共资金是否应该承担这种市场风险?

还有,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这么大,财务援助基金的规模怎么确定?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还是应拨尽拨?会不会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就像深夜的清算台灯,照得清文件上的数字,却照不透人心里的算盘。但或许,这就是财税工作的意义——在规则与灵活、效率与公平、当下与未来之间,寻找那个最不坏的平衡点。

窗外的天亮了,新的一天又要开始。芯科技的案子还没结束,财务援助基金的拨付只是第一步。但我知道,每一次深夜的思考,每一次矛盾的挣扎,都在让这个机制更完善一点。毕竟,科创企业不是冰冷的资产负债表,而是无数人的梦想和汗水。守护它们,就是守护创新的火种。而这,或许就是我们在深夜台灯下,反复推敲每一个数字的意义。



特别注明:本文《注销科创板企业,财务援助基金如何拨付?》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425709.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加赵老师微信 加杨老师微信
04-img3-qrcode.png  ewm.jpg  weixin (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