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注销无继承人,版权许可成烫手山芋?——一场关于权利与责任的接力赛<
.jpg)
【新闻报导】上海某科技公司注销引版权纠纷,无继承人成死结
2023年11月,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的一则注销公告引发行业震动:某专注于AI算法研发的科技公司因创始人突发离世且无法定继承人,正式完成注销登记。这家看似干净退场的企业,却留下了一个棘手问题——其名下核心算法软件的著作权(以下简称版权)涉及12份未到期的许可协议,其中5家被许可方已投入数百万资金基于该算法开发产品,如今面临许可随时终止的巨大风险。
我们联系了创始人家属、市场监管部门,甚至公证处,都被告知‘版权无主’。某被许可方法务负责人无奈表示,这就像租了一套房子,房然‘消失’,租客既不能继续住,也无法退押金,只能干等着。据律师透露,此类因企业无继承人注销导致的版权许可纠纷,2023年全国已超200起,同比增长45%,成为企业退出机制中被遗忘的角落。
【个人经验】我经手的第一单无主版权案:从炸锅到拆弹
作为一名在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圈混了六年的老兵,去年杭州那家设计工作室的案子,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头疼。老板老张是个技术宅,一辈子没结婚,父母早逝,唯一的亲人是个远房外甥女,对设计行业一窍不通。老张突发心梗去世后,工作室只能注销,但临了才发现,三年前他们签给某电商公司的UI设计版权许可,还有两年才到期——这就像跑马拉松跑到最后一公里,突然发现接力棒没人接。
电商公司那边急得跳脚:我们的APP界面全是这套设计,突然终止许可,用户以为我们‘换皮’,损失至少三百万!老张的外甥女更懵:舅舅从来没说过这个版权值钱,我就知道工作室欠着房租没交。我带着团队介入时,清算组已经把工作室的电脑、桌椅都搬空了,只剩下几份落灰的合同和一台装着设计源文件的旧电脑。
最麻烦的是,老张没立遗嘱,外甥女作为唯一继承人,明确表示不要这个版权,太麻烦。按《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属于自然人或法人/非法人组织,企业注销后无人继承又受遗赠的,归国家所有——但归国家所有不等于国家来管,国家总不会为了几套UI设计去对接电商公司吧?我们当时的感觉就像拆,既要保证(版权许可)不突然引爆,又得找到引线(处置方案)让它安全落地。
【专家观点】权利真空下的法律困境:62%企业忽视注销前版权清理
企业注销时,版权许可的处置往往被债权债务清算‘淹没’。北京某知名律所知识产权合伙人王律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很多企业主认为‘注销=结束’,却不知道版权作为一种‘财产性权利’,其延续性直接影响市场交易安全。据其团队2023年发布的《企业注销知识产权处置报告》显示,在随机抽取的500家已注销企业中,仅38%在清算报告中提及版权许可处理,其中无继承人企业的处置合规率不足15%。
更麻烦的是,法律对‘归国家所有’的版权如何行使权利,缺乏细化操作指引。王律师补充道,实践中,通常由原企业清算组或登记机关代为管理,但清算组往往在注销后解散,登记机关又无精力管理零散版权,导致大量许可陷入‘法律上归国家、事实上无人管’的尴尬境地。
【问答环节】关于无继承人企业版权许可,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Q1:企业注销后,未到期的版权许可会自动终止吗?
A:不一定!如果许可协议中明确约定企业注销后许可自动终止,按约定执行;如果没有约定,根据《民法典》第659条,继承人放弃继承或无人继承的,遗产(包括版权)归国家所有,但国家不会当然继承债务性义务——比如继续履行许可。被许可方基于对许可稳定性的信任已投入的成本,有权要求清算组给予合理补偿(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第52条)。
Q2:无继承人时,被许可方还能继续使用版权吗?
A:理论上可以协商续展。比如清算组(即使临时)可以代表原企业与被许可方重新签订许可协议,或由国家指定机构(如版权保护中心)代为管理后,通过评估价值、收取许可费的方式延续使用。但实践中,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被许可方最好提前留存投入证据(如开发文档、合同),以便主张补偿。
Q3:企业注销前,能做哪些预防措施?
A:第一,在许可协议里加企业注销条款,明确注销后许可是否终止、补偿标准;第二,建立版权台账,记录所有许可的期限、被许可方、权利范围;第三,如果预见到可能注销,优先处理未到期许可——比如提前协商终止、转移给第三方,或者干脆打包出售版权,别留定时。
【个人经验】拆弹成功的关键:把死结变成活棋
回到杭州那个案子,我们当时没让电商公司干等着,也没让外甥女甩包袱。而是做了三件事:
第一,找外甥女签了放弃继承声明,并公证——这样版权归国家的法律程序就能启动;第二,联系当地版权保护中心,说明情况,请求他们作为临时管理人;第三,和电商公司谈判:既然国家暂时没精力管,那由清算组(我们找了专业会计师临时组建)代表国家,允许电商公司继续使用版权,但需支付一笔一次性许可费,金额相当于电商公司节省的重新开发成本(我们找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报告)。
电商公司一开始觉得凭什么我付钱,我们搬了个判例:2021年北京有个类似案子,法院判决清算组需对被许可方的信赖利益损失补偿30%-50%。最后电商公司咬咬牙付了80万,外甥女拿到钱也算给老张留了点念想,版权保护中心也备案了后续管理方案——虽然过程曲折,但总算没让无主版权变成烂尾工程。
说真的,处理这种案子就像给快咽气的病人做心肺复苏:既要让病人(企业)体面走,又要保护好连接在病人身上的各种管子(被许可方权益),不能因为病人走了,就让管子突然拔掉,导致其他人大出血。
【未来展望】版权许可不该是一次性买卖,而是一场接力赛
这些年经手的案子越多,我越觉得,很多企业把版权许可当成签完合同就完事的买卖,却忘了它更像一场接力赛:企业是第一棒,跑完自己的赛道后,要把接力棒(版权权益)平稳交给下一棒——可能是继承人,可能是受让人,也可能是国家(作为最后的接棒者)。如果突然掉棒,不仅会影响整个比赛(市场秩序),还可能让后面的选手(被许可方)摔得头破血流。
未来,或许需要更细化的法规来接力规则:比如明确国家作为著作权人时,如何指定管理人?清算组在处置版权许可时,有哪些义务和责任?被许可方的信赖利益如何更高效地保护?而企业自身,也该把版权管理纳入全生命周期,从诞生到消亡,每一步都走得稳当——毕竟,真正的无形资产,从来不是锁在抽屉里的合同,而是能在市场流转中持续创造价值的权利链条。
毕竟,一场没有交接的接力赛,再精彩,也只能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