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跨境电商注销潮下的合规雷区:某企业因数据未彻底清理被罚50万 <
.jpg)
近日,杭州某跨境电商公司在办理注销手续时,因未彻底删除存储在境外的用户支付数据,违反《数据安全法》第32条数据出境应当进行安全评估的规定,被监管部门处以50万元罚款。这一事件并非个例——据《2023中国跨境电商行业合规报告》显示,在去年注销的跨境电商企业中,约38%因数据残留跨境传输未备案等问题陷入法律纠纷,网络安全法规审查已成为企业注销的最后一道,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关卡。随着跨境电商行业进入洗牌期,如何安全、合规地完成数据清零,成为每家企业的必修课。
【个人经验】我踩过的坑:从想当然到连夜补课
去年,我所在的公司决定终止跨境电商业务,作为法务负责人,我本以为注销就是走流程——提交材料、清算资产、注销营业执照,直到第一次和监管部门沟通时,才被泼了盆冷水:你们的服务器里还有10万条欧盟用户的浏览记录,这些数据按GDPR必须单独同意才能留存,现在公司注销,要么提供用户书面同意删除的证明,要么启动数据销毁程序,不然执照没法注销。
当时我脑袋嗡的一下。我们做的是独立站,用户数据分散在阿里云服务器(国内)、亚马逊S3存储(美国)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新加坡),连我自己都没完整梳理过到底有哪些数据。更麻烦的是,有些数据是2020年积累的,当时还没意识到合规问题,根本没征求过用户的数据删除同意。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几乎天天泡在办公室,带着IT团队搞数据考古。我们把所有系统翻了个底朝天:从CRM客户管理系统的导出记录,到服务器日志里的IP地址;从支付平台的交易流水,到客服聊天记录的备份文件……每找到一类数据,就要先判断是不是个人信息,再确定是删除还是匿名化处理(比如把手机号中间四位换成)。最头疼的是跨境数据——美国服务器上的数据,要按《云服务安全评估办法》向网信办报备;欧盟用户数据,必须符合GDPR的被遗忘权要求,哪怕用户已经三年没下单了,也得走通知-确认-删除三步。
有次为了找2021年的一批用户邮箱,我们硬是从备份磁带里翻出了文件,光数据恢复就花了三天。IT小哥吐槽说:姐,这比找家里的钥匙还难!我苦笑:这钥匙找不着,咱们公司就得‘卡’在注销这步了。
最终,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完成了所有数据的梳理和销毁,拿到了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数据销毁证明》,才顺利拿到注销通知书。现在回想起来,这过程简直像拆弹——稍有不慎,数据就可能炸得企业信誉尽失,甚至面临天价罚款。
【专家视角】数据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
跨境电商注销时的数据合规,本质是‘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的最后一环,但很多企业只重视‘收集’和‘使用’,却忽略了‘退出’时的义务。北京某知名律所数据合规部负责人李律师表示,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7条,当企业终止提供产品或服务时,必须主动删除个人信息;因特殊原因需要保留的,要停止除存储和采取必要安全保护措施之外的处理。很多企业觉得‘反正公司都要注销了,数据删不删无所谓’,这是典型的侥幸心理。去年我们代理的一个案例,企业注销时没删用户身份证号,导致信息泄露,用户集体起诉,最后不仅赔了200万,法定代表人还被列入了失信名单。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3跨境电商合规报告》显示,在因注销引发的法律纠纷中,数据未彻底删除占比62%,跨境数据传输未备案占比28%,这两项合计超过90%。换句话说,几乎所有的注销合规风险,都出在数据上。
【问答解惑】注销时最头疼的5个问题,答案都在这里
Q1:哪些数据必须彻底删除?哪些可以匿名化保留?
A1:简单说,能直接关联到具体个人的,必须删;无法关联的,可以留。比如用户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收货地址,这些是核心个人信息,必须删除;但像某地区女性用户占比30%某产品点击量1000次这类匿名化统计数据,可以保留,前提是不能通过技术手段还原到个人。
Q2:数据在境外服务器,怎么处理?要全部迁回吗?
A2:不用全部迁回,但必须确保符合数据出境规定。如果服务器在欧盟,要按GDPR要求确认是否有合法基础(如用户同意);如果服务器在美国,要考虑《澄清境外合法使用数据法》(CLOUD Act)的影响。最稳妥的方式是:在注销前启动数据删除程序,由境外服务商出具《数据删除证明》,同步向国内监管部门报备跨境数据删除情况。
Q3:第三方支付平台、物流公司的数据,我们有权删除吗?
A3:这部分数据属于共同处理者,你有权要求对方配合删除。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你作为个人信息处理者,要求数据接收方(如支付平台)删除个人信息的,对方应当及时删除。建议在注销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合作方,要求其删除与你公司业务相关的数据,并留存通知记录。
Q4:数据删除了,怎么证明删干净了?监管部门要看什么?
A4:需要证据链。包括:①数据清单(列明所有要删除的数据类型、存储位置、数量);②删除操作日志(记录删除时间、操作人、技术方式);③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数据销毁证明》(如果是物理存储介质,还要有粉碎/销毁过程录像)。这些材料要整理成册,提交给监管部门备查。
Q5:如果数据量太大,删起来成本太高,有没有折中方案?
A5:有,但前提是合法合规。比如对于过期的个人信息(如3年以上未登录的用户),可以先做匿名化处理,再保留用于内部审计;如果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数据,按《保密法》规定进行封存。但注意:任何保留都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且不能超出必要范围。
【风格切换】从头大到通透:我总结的注销合规三步法
说实话,刚开始处理数据合规时,我真是头都大了——法规条文多如牛毛,技术术语看不懂,IT部门还总抱怨你们法务要求太细。后来我琢磨出个三步法,居然慢慢捋顺了:
第一步:画数据地图。把公司所有的数据源都列出来:服务器在哪里(国内/国外)、存了什么数据(用户信息/交易记录/日志)、谁在用(销售/客服/技术)、怎么来的(用户注册/第三方导入)。这就像寻宝图,找不到宝藏,怎么挖坑填坑?
第二步:分三色管理。把数据分成红、黄、绿三类:红色是高危敏感数据(身份证、银行卡号),必须立即删除;黄色是重要业务数据(合同、订单),要匿名化后封存;绿色是公开统计数据,可以保留。这样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第三步:留审计痕迹。所有操作都要留痕——删了什么数据,谁删的,什么时候删的,用什么技术删的,这些日志要保存至少3年。我后来跟IT部门说:你们就当给公司‘写日记’,以后万一有人查,这就是‘清白证明’。
【未来展望】合规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现在回头看,跨境电商注销时的网络安全审查,与其说是麻烦,不如说是倒逼企业补课。以前我们总觉得合规会增加成本,但这次注销经历让我明白: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它能帮你避免小问题拖成烦,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救企业一命。
未来,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以及各国对跨境数据监管的收紧,企业的数据合规能力可能会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与其在注销时临时抱佛脚,不如在日常经营中就把数据安全当成必修课:定期做合规审计,建立数据分类管理制度,培养员工的合规意识……毕竟,只有把合规融入血液,企业才能在出海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就像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注销时的网络安全审查,或许就是那把磨刀石——磨掉的是侥幸心理,磨亮的是企业合规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