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事儿我碰到的可太多了。每次有企业老板来找我聊注销,第一句话往往是公司不干了,账上没钱,人也散了,赶紧办完拉倒。但只要我一问专利那边有啥没搞定的?,对方十有八九会愣一下——要么说哦,那个专利啊,早就不用了,要么干脆摆摆手不知道,以前技术部管呢。这时候我就知道,麻烦事儿可能要来了。<
.jpg)
企业注销时处理专利诉讼,第一步永远是摸清家底。你得搞清楚三件事:手里到底有多少专利正在打官司?这些专利的权属清不清晰?有没有可能突然冒出来个程咬金告你侵权?我见过太多企业栽在这第一步上。比如2021年我接的一个案子,一家做LED驱动电源的小微企业,账上就剩十几万,老板急着注销。我查了工商档案,发现他们名下有个实用新型专利,但没人提过诉讼。结果刚启动注销,法院传票就来了——原来半年前有个同行告他们侵权,老板根本不知道,因为当时负责对接的销售离职了,卷宗压在抽屉里没翻出来。更麻烦的是,对方已经做了侵权公证,证据链挺完整。你说这事儿闹不闹心?要是早知道,说不定还能提前应诉,争取个调解机会。
所以啊,我每次都会建议客户:注销前,必须让法务(或者外聘律师)把所有专利档案翻个底朝天,跟法院、知识产权局通个气,看看有没有未决诉讼。别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专利诉讼的时效性特别强,有时候你拖着不处理,对方可能已经申请了财产保全,等你注销了想跑都跑不掉。对了,还有专利权属问题!我见过一个案例,公司注销时发现核心专利是几个工程师用个人名义申请的,企业根本没权利——这等于白忙活一场,专利不仅不能用来抵债,还可能被原股东追着要钱。所以权属确认必须做,研发记录、专利申请委托书、转让协议,一样都不能少。
诉讼中的止损与转机:从对抗到协商的平衡术
摸清家底后,接下来就是怎么处理正在进行的专利诉讼了。这时候企业老板往往两个极端:要么破罐子破摔,反正要注销了,爱咋咋地,要么死磕到底,这专利是我们的,必须打到底。其实这两种都不明智。
我的经验是,注销中的企业处理专利诉讼,核心就一个字:算。算成本、算风险、算能留下什么。去年我帮一个注销中的中型企业处理过这么个事儿:他们有个发明专利被同行起诉侵权,索赔300万。企业账上确实没钱,但专利本身有点价值——虽然稳定性一般,但对方专利也有明显的现有技术抗辩点。老板一开始想直接认输,给点钱赶紧了事。但我劝他先别急,我们做了个风险评估:如果硬抗,对方专利无效成功的概率有六成,就算无效,诉讼费也得花20万;如果和解,对方最低能接受多少?后来我们跟对方谈判,提出用专利许可+分期付款的方式:对方许可我们企业使用专利到注销日,我们分12个月付清100万赔偿款。对方一开始不同意,但我们把企业注销后执行难的风险摆出来——真走到强制执行,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最后对方松口了,企业用剩余资产付了50万,剩下的50万签了免责协议,注销后对方不能再追讨。你看,这不就是止损和转机的结合?
不是所有案子都能这么顺利。我见过一个更棘手的:企业注销前,专利被前员工告职务发明归属问题。前员工要求确认专利归个人所有,并索赔过去几年的使用费。这时候企业已经没人管了,账上也没钱。我们作为清算组律师,只能硬着头皮上:先申请中止诉讼,等清算组成立后,评估专利价值——如果专利确实属于前员工,那就从剩余财产里拿钱补偿;如果不是,就继续应诉。结果折腾了半年,法院认定是职务发明,但考虑到企业注销困难,判企业支付前员工20万补偿款,从清算财产中优先支付。这个案子给我的教训是:注销中的企业,诉讼一定要快,拖得越久,不确定因素越多,对各方都没好处。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个问题:很多人觉得企业注销了,诉讼就终止了。其实不是!根据《民事诉讼法》,企业注销后,未决诉讼的被告应该是清算组。如果清算组没成立,或者清算组没应诉,那法院可能会缺席判决,甚至直接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我见过一个极端案例:企业注销了,清算组也没成立,结果对方赢了官司,直接告到工商局,要求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最后股东不仅赔了钱,还被列入了失信名单。你说冤不冤?
专利善后:注销不是终点,责任才是起点
专利诉讼处理完了,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远着呢。还有善后工作——专利权本身怎么处理?很多人以为企业注销了,专利权就跟着消失了,大错特错!
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权属于企业法人财产,企业注销时,专利权应该作为清算财产,通过拍卖、转让、抵债等方式处理。我见过不少企业注销时,专利就那么扔在那儿,既没转让也没放弃,结果成了无主专利。后来有别的企业拿来用,原企业的股东还跳出来要钱——这不是开玩笑吗?专利权都没了,你凭啥要钱?
注销前一定要对专利做个价值评估。有用的专利,赶紧找买家,哪怕便宜点卖,也比扔了强。比如2022年有个客户,注销时把一个外观设计专利卖了15万,刚好够付清员工的遣散费。没用的专利,要么赶紧办著录项目变更,转到股东名下(注意要缴税!),要么直接声明放弃。放弃的话,得去知识产权局办手续,不然专利权一直有效,每年还得交年费,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对了,还有专利质押的情况!我见过一个企业,注销时发现专利被质押给银行了,但贷款早就还清了,质押手续一直没注销。结果注销后,银行突然跳出来,说质押权还没解除,要求优先受偿。最后企业只能花大价钱请律师跟银行打官司,才把事情解决。所以说,专利的权利负担一定要查清楚——质押、许可、查封,一样都不能漏。
说到这儿,我突然有个疑问:现在很多企业注销时,专利都成了负资产——维护费交不起,转让没人要,放弃还要花钱。那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专利的价值,到底该怎么衡量?是躺在证书里好看,还是能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变现?这个问题,可能每个做企业的人都该想想。
最后的遗产:专利价值的再发现
其实啊,企业注销时处理专利,不一定全是麻烦事。我见过不少案例,专利成了企业注销后的最后遗产,不仅解决了债务问题,还意外创造了价值。
比如2020年我接的一个案子,一家做环保材料的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要注销。账上有个发明专利,是关于一种可降解塑料的配方,但一直没产业化。我们评估后发现,这个专利虽然稳定性一般,但技术方向很前沿。后来通过专利运营平台,联系到一家上市公司,对方愿意用50万买断专利,还承诺给原企业团队留个技术顾问的职位。最后这50万不仅付清了所有债务,还给股东分了点红。你说这算不算塞翁失马?
还有更巧的。去年有个客户注销时,把一堆看起来没用的实用新型专利打包卖给了专利流氓(NPE),本来想着能回几万块是几万块。结果没想到,NPE拿着这些专利去起诉大企业,居然赢了官司,分了200万。虽然跟原企业没关系,但至少这些专利没死在手里,还发挥了价值。
这种幸运不是谁都能遇到的。但至少说明一点:专利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高大上,而在于你有没有盘活它的意识。企业注销了,但技术还在,经验还在,说不定哪天就能东山再起呢?我见过一个创业者,公司注销后靠卖专利技术东山再起,现在成了行业小有名气的企业。所以说,专利处理得好,真的能成为企业重生的种子。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老客户的话:企业就像人,总有一天会‘退休’,但留下的技术、专利,可能比企业本身活得更久。这话挺有道理的。企业注销时处理专利诉讼,表面上是收尾,实则是传承——把麻烦解决了,把价值留下了,才算是对自己、对员工、对市场有个交代。
最后想问个问题:当企业注销成为终点,那些曾经的专利纠纷、技术秘密、知识产权,究竟是历史的尘埃,还是悬在创始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或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一次摸清家底、每一次理性协商、每一次价值发现的选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