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 <
.jpg)
随着内地与港澳经贸往来深化,港澳资企业注销清算逐渐成为跨境财税服务的重要课题。清算组成员作为企业退出市场的操盘手,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债权人权益、股东责任及法律风险。近日,我们有幸专访了深耕财税领域20年的资深专家陈明远先生。陈老师现任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主导过超200例港澳资企业清算项目,以其抠细节、讲逻辑、重人情的风格在业内闻名。访谈中,他结合亲身经历,从实操到理念,为读者揭开清算组工作的神秘面纱。
【访谈实录】
一、清算组构成:身份合规是第一道门槛
记者: 陈老师您好!很多港澳资企业主对清算组感到陌生,能否先从最基础的构成要求说起?
陈明远: (扶了扶眼镜,手指轻敲桌面)这个嘛,得先从身份说起。港澳资企业清算组,可不是随便拉几个人就能凑数的。根据《公司法》和《外商投资法》,清算组成员得满足三个硬条件:一是主体适格,股东、董事、或者聘请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比如律所、会所)都能当成员,但老赖或者被吊销执照的人不行;二是人数为单数,3到13人,这是为了投票表决时能拍板;三是关键角色——必须包含港澳居民或港澳注册的执业人士。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泛黄的文件)瞧,这是我2015年接的第一个案子,香港人在内地开的服装厂,老板自己找了三个老乡组清算组,结果到了市场监管部门,人家直接说:清算报告里没香港居民签字,程序不合法。折腾了两个月,重新组人,多花了20多万律师费。所以啊,身份合规是第一步,一步错,步步错。
记者: 为什么特别强调港澳居民参与?
陈明远: (笑了笑)这可不是地域歧视。港澳资企业涉及两地法律,比如香港《公司条例》和内地《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对清算程序、债权申报期限的规定都不一样。有个香港清算组成员,用粤语跟债权人沟通,三句话就把债权申报截止日解释清楚了,比我们写十页法律文书都管用。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来翻译,这叫两头吃透。
二、核心职责:拧在资产与责任之间的螺丝
记者: 清算组具体要做什么工作?有没有容易被遗漏的环节?
陈明远: (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流程图)职责这东西,就像拧螺丝,得拧在关键位置上。我总结为四大件:通知债权人、清理财产、处理债权债务、编制清算报告。但最关键的,是两头——资产怎么分,责任怎么扛。
(他放下笔,陷入回忆)2020年有个澳门投资的餐饮公司,账面上看着有500万净资产,结果清算组一盘点,发现厨房设备早被老板拿去抵押给个人了,还欠供应商200万货款。清算组没发现这个隐形窟窿,差点让债权人血本无归。后来我们花了三个月,翻遍了三年的银行流水,才把资产追回来。所以啊,清理财产不是点个数,得刨根问底——固定资产有没有抵押?应收账款能不能收回?无形资产(比如商标)有没有被转移?
记者: 处理债权债务时,港澳资企业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陈明远: (口头禅来了)麻烦,往往出在'跨境'俩字上。比如港澳股东不认内地审计报告,说你们的折旧年限跟香港不一样;或者内地债权人觉得港澳公司有钱,其实账上早就空了。去年有个案子,香港公司欠内地供应商80万,清算组提出用设备抵债,供应商不同意,说设备在广东,我们香港怎么拉?最后我们协调,用设备在香港拍卖,钱直接打给内地供应商,虽然慢了点,但两边都接受了。处理跨境债务,得学会搭桥,不能各说各话。
三、典型问题:历史遗留账本里的
记者: 您提到过历史遗留问题,港澳资企业注销时最常见的是哪些?
陈明远: (叹了口气)账本,永远是最大的'雷区'。很多港澳资企业是90年代、2000年初来内地投资的,那时候财务不规范,两套账白条入账太常见了。有个东莞玩具厂,老板说账上就100万,结果我们查仓库,发现还有价值300万的存货没入账——原来是老板怕被查税,让仓管用笔记本记着。
(他喝了口茶)还有更麻烦的税务清算。港澳企业对内地税收政策不熟悉,比如增值税留抵退税土地增值税清算,很容易踩坑。去年有个香港投资的房地产公司,清算时忘了申报土地增值税,被税务局追缴了800万滞纳金,比税款本身还多。所以啊,清算组一定要请本地通的税务师,把历史账本从头到尾捋一遍,该补的补,该报的报。
记者: 面对这些,清算组怎么保证效率?
陈明远: (眼睛一亮)效率不是'快',是'准'。我们有个三色清单法:红色是必须马上解决的(比如抵押资产、欠薪),黄色是可以协商的(比如普通债务、税务补缴),绿色是不影响大局的(比如档案整理)。把问题分好类,集中火力啃硬骨头,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
四、争议焦点:清算组是背锅侠还是守门人?
记者: 有观点认为,清算组只是执行者,责任有限,您怎么看?
陈明远: (突然严肃,手指用力点了点桌面)这个误区可不小!清算组不是甩手掌柜,是守门人。《公司法》第189条写得清清楚楚: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他翻出一份判决书复印件)瞧这个案子:2021年深圳一家香港独资公司清算,清算组没发现股东三年前抽逃了200万注册资本,导致债权人拿不到钱。最后法院判决,清算组成员(包括两个股东和一个第三方会计师)连带赔偿80万。签字的时候觉得走个形式,出了事才知道,每个笔迹都是责任状。
记者: 如何平衡效率与责任?比如债权人催得紧,但资产处置需要时间?
陈明远: (若有所思,停顿了十秒)平衡的关键,是'透明'。我们遇到过,债权人天天堵门,清算组就每天发清算进度表,今天查了什么资产,明天跟谁谈了债务,清清楚楚。有一次债权人看到进度表里某设备正在评估,虽然没拿到钱,但也没再闹了。怕的不是慢,是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如果清算组为了赶时间,故意隐瞒资产或者低价处置,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那叫失职,不是效率。
五、理念升华:清算工作,是技术活也是人情味
记者: 您做了20年清算,觉得这项工作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
陈明远: (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让企业'体面地退场',让债权人'安心地拿钱'。港澳企业很多是家族企业,老板可能把一辈子的心血都投进来了。我们有个香港老板,公司注销时,看着厂房里XX企业创立1998的牌子,哭了。清算组不仅帮他处理完债务,还把老员工的社保问题解决了——虽然这不是法定职责,但我觉得,商业逻辑之外,还得有人情味。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人情味不是和稀泥。比如有老板想通过清算转移资产,我们会直接说:陈老师,您这账本我看过,有问题。守住专业底线,才能让清算工作有温度,也有硬度。
六、给行业新人的建议:做老中医,不做流水线工人
记者: 对于刚入行的财税人,您有什么建议?
陈明远: (回到座位上,语重心长)做清算,要像老中医,'望闻问切'缺一不可。望——看企业报表、现场资产;闻——听老板、债权人、员工的说法;问——查银行流水、合同、税务记录;切——判断风险,找到解决方案。
他拿起桌上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多跑现场,少看电脑;多听故事,少背条文。每个企业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每个账本里都有故事。 新人别总想着走捷径,多跟老会计聊,多跑企业仓库,多跟债权人沟通——这些笨功夫,才是立身之本。
(访谈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陈老师的笔记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像极了20年清算路上的脚印。)
【后记】
清算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算账,而是法律、财务与人性的交织。正如陈明远所言:好的清算组,能让企业'死'得明白,让市场'活'得干净。在跨境经贸日益频繁的今天,这份明白与干净,正是专业价值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