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私募圈有点热闹,不是又出了什么爆款产品,而是注销的基金越来越多了。我做了20年财税,见过企业生生死死,但私募基金注销,尤其是涉及专利纠纷的,这两年真是扎堆。很多基金老板以为注销就是走流程,没想到手里的专利成了定时,一不小心就惹上官司。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上海私募基金注销时,那些关于专利纠纷的糟心事和解决办法。<
.jpg)
上海私募基金注销,专利纠纷为何频发?
私募基金为啥会持有专利?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些基金是被动持的——比如投资了家科技公司,对方拿专利作价入股;还有些是主动搞的,觉得专利能质押融资,或者未来能靠专利增值退出。但不管咋来的,一旦基金要注销,这些专利的归属、价值、债务问题,全冒出来了。
常见的纠纷就这几类:一是专利权属不清,比如基金和发明人当初没签协议,现在基金注销了,发明人跳出来说专利是我的;二是专利质押没解除,基金拿专利质押过银行,注销时银行不干,钱没还完,专利不能没了;三是专利许可合同没到期,被许可方突然不认账,基金都没了,还交啥许可费;四是专利侵权纠纷,基金是专利权人,注销后发现有人侵权,想告状都不知道告谁。
说实话,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历史遗留。我见过一个基金,2018年投了家生物医药公司,对方拿3项发明专利作价2000万入股,结果2022年基金要注销,翻出当时的协议,发现只写了专利作价入股,没明确专利归基金还是归公司。两边吵了半年,最后管理人只能把专利折价拍卖,公司拿回一部分,基金分一部分,债权人少分了不少钱,闹得不可开交。
处理专利纠纷,法律依据有哪些?
处理上海私募基金注销中的专利纠纷,不能拍脑袋,得看法律条文。核心就三个法:《专利法》《民法典》《企业破产法》(如果基金是破产注销的话)。
先说《专利法》。第十条明确,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转让得书面合同,到专利局登记才生效。所以基金要是通过转让拿到专利,得有合同和登记记录,不然权属可能有问题。还有《专利法》第十五条,专利权人有权许可他人实施专利,许可合同得备案(虽然不备案不影响合同效力,但备案能对抗第三人)。这些规定直接关系到专利能不能处置、怎么处置。
再看《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三条说,合同的权利义务一并转让的,适用债权转让的规定。基金注销后,管理人可以承继专利许可合同、质押合同的权利义务,但得通知对方。比如基金之前许可A公司用专利,注销后管理人可以继续向A公司收许可费,A公司也得继续付。第五百四十五条还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不然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所以专利质押权要是转让,也得通知质押人。
最关键的是《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五条明确,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等资料,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管理和处分债务人的财产。如果基金是破产注销,专利作为债务人财产,管理人有权决定是拍卖、抵债还是保留。但要注意,破产程序里有别除权——比如专利质押权人,就属于有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专利拍卖款优先受偿,普通债权人只能排在后面。我见过一个案例,基金破产时,专利拍卖了500万,先还了银行质押款300万,剩下的200万分给普通债权人,结果普通债权人嫌少,又起诉管理人,说专利没评估清楚,拖了一年多。
除了这些,上海本地还有些土政策。比如上海市场监管局2023年出的《关于企业注销登记中知识产权处置的指引》,要求企业注销前,得对知识产权明确处置方案,不然注销登记可能卡壳。虽然私募基金是特殊普通合伙或有限责任公司,不直接适用这个指引,但实操中,市场监管局还是会参考这个要求,让管理人提供专利处置证明。
实操中的坑:从三个案例看专利纠纷怎么破
做这20年,我见过太多基金注销时专利扯皮的案例,今天就挑三个有代表性的,跟大家说说坑在哪儿,怎么填。
第一个案例:作价入股的权属纠纷。上海某私募基金(叫XX资本吧,化名)2020年投资了一家AI公司,对方拿2项人脸识别发明专利作价1500万入股。当时双方签的协议只写了XX资本以1500万+专利作价入股,没明确专利归谁。2023年XX资本要注销,AI公司突然说专利是我们的发明人搞的,只是作价入股,没转让给你。管理人傻眼了,赶紧翻当时的会议纪要、转账记录,发现1500万是直接给了AI公司,而不是发明人个人。最后管理人请了律师,起诉到法院,法院认定作价入股视为专利转让,XX资本是专利权人,这才把专利要回来拍卖。但这一来一回,半年过去了,专利价值从1500万跌到了800万,债权人少分了700万。这个坑就是:作价入股一定要写清楚专利权归属,最好再去专利局做变更登记,不然后患无穷。
第二个案例:质押未解除的债务纠纷。上海某生物医药基金(叫YY基金)2021年用一项新药研发专利质押,向银行贷了2000万。结果2023年基金经营不善,要注销。银行不干了,专利质押没解除,钱没还完,专利归我。管理人说:专利现在不值钱了,拍卖可能就1000万,剩下的1000万我们慢慢还。银行不同意,直接起诉。最后法院判:专利拍卖款优先偿还银行,不足部分,基金普通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这个坑就是:专利质押一定要解除,注销前得把银行贷款还了,或者用其他资产置换。要是实在还不上,就得提前跟银行协商,比如专利拍卖后多分点给你,别等注销了再扯皮。
第三个案例:许可合同未到期的追偿纠纷。上海某新材料基金(叫ZZ基金)2022年许可一家工厂使用其纳米涂层专利,许可费每年100万,期限5年。结果2023年ZZ基金要注销,工厂突然说基金都没了,还交啥许可费。管理人拿着许可合同去要,工厂耍无赖你找谁去?基金都没了。最后管理人只能以基金清算组的名义起诉,法院判许可合同继续有效,工厂得付许可费,ZZ基金的清算组有权收取。这个坑就是:专利许可合同一定要写清楚基金注销后,权利义务由谁承继,最好明确由清算组承继,这样注销后还能继续追讨许可费。
给基金管理人的建议:注销前做好这几点,避开专利纠纷
说了这么多坑,到底怎么填?结合20年经验,我给上海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几个建议,尤其是涉及专利的:
第一,注销前,先把专利家底摸清。别等注销了才发现哦,我们还有项专利。管理人得列个清单,包括专利名称、专利号、权属来源(买的、入股的、自主研发的)、有没有质押、有没有许可、有没有纠纷。清单列出来,心里就有数了。
第二,权属不清的,赶紧补证据。比如作价入股的,翻出当时的协议、会议纪要、转账记录,最好让发明人签个《权属确认书》;如果是买的,找找转让合同和专利局登记记录;如果是自主研发的,找找研发记录、专利申请文件。实在不行,请个专利律师做权属调查,花点钱,但能省烦。
第三,有质押的,提前解除。注销前,把银行贷款还了,或者用其他资产(比如基金持有的股票、房产)置换专利。要是还不上,就跟银行协商专利拍卖后优先受偿,别等注销了被银行起诉。
第四,许可合同未到期的,提前沟通。跟被许可方说清楚基金注销后,许可费由清算组收取,最好签个《补充协议》。要是被许可方不配合,就得在注销前把剩余许可费结清,或者解除合同。
第五,实在处理不了的,找专业机构帮忙。比如专利评估机构(给专利定个价)、律师事务所(打官司或写法律意见书)、财税公司(帮着做清算方案)。我见过有些基金管理人,觉得自己能搞定,结果专利纠纷拖了一年多,注销都没办完,最后多花了十几万律师费。
说实话,现在监管对私募基金注销的要求越来越严,我估计未来会有更多基金在注销前就主动做专利尽调,避免后续纠纷。毕竟,专利不是烂资产,处置好了,能给债权人多分点钱;处置不好,就是定时,炸到自己,也炸到别人。
加喜财税服务见解:财务凭证不完整,企业注销对知识产权有何影响?
很多企业注销时,财务凭证不完整,尤其是涉及知识产权的,比如专利购买合同、研发费用发票、质押登记文件,要么丢了,要么没入账,这会给专利处置埋下大隐患。我见过一个案例,企业注销时,专利购买合同找不到了,专利局查不到转让记录,最后被认定为权属不明,专利直接作废,债权人一分钱没分到。财务凭证是知识产权的身份证,没了它,专利就像黑户,处置起来难上加难。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在处理企业注销时,会重点梳理知识产权相关凭证,从研发立项到专利申请,再到转让质押,每个环节的合同、发票、登记证明都会逐一核对,确保权属清晰、账实相符。我们会协助企业提前评估专利价值,制定最优处置方案,避免因凭证缺失导致专利贬值或纠纷,帮助企业顺利通过注销,不留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