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法务这些年,最头疼的不是打官司的输赢,而是那些签得热热闹闹的合同,最后在赔偿执行上卡了壳。中外合资企业的合同纠纷尤其如此——两边都想保护自己,条款写得像迷宫,真到要赔钱、要执行的时候,才发现处处是坑。<

合同终止,如何处理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纠纷赔偿协议履行争议赔偿执行?

>

合同条款里的模糊地带

记得有个案子,合同里写因一方违约导致合同终止,违约方需赔偿守约方直接损失。结果真出事了,守约方说设备闲置费、员工遣散费都是直接损失,违约方说直接损失得是合同履行中必然发生的,闲置费是经营风险。两边各执一词,最后只能扯皮到法庭。这种模糊词在合资合同里太常见了,合理期限适当补偿,听着挺公平,真到执行时,谁都觉得合理是对自己有利。

赔偿执行中的卡点

执行比签合同难十倍。有次帮企业处理赔偿执行,违约方答应赔1000万,但资产都在境外,国内法院判决了,境外资产怎么扣?当地法律不认咱的判决,还得重新打一遍国际仲裁,光程序就拖了两年。还有更麻烦的,合资企业里,一方是外企,一方是国企,外企想用外汇赔,国企非要人民币,汇率波动、外汇管制,每一道坎都能把赔偿款磨掉一层。

和解协议的落地难题

很多人以为签了和解协议就万事大吉,其实不然。有个客户,双方在调解室里握手言和,签了分期赔偿协议,结果第一期款没按时到账,守约方打电话过去,违约方说最近资金紧张,再宽限两个月。守约方急用钱周转,又不好意思撕破脸,只能等。等了三个月,第二期还是没给,最后只能重新起诉,之前和解的好感全没了。和解协议不是感情牌,得把每一步怎么赔、赔多少、不赔了怎么办,写得跟合同一样细,不然就是废纸一张。

处理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纠纷赔偿协议履行争议,关键在于前置和落地。条款审查时就要把模糊词变成可执行条款,比如明确直接损失的范围、赔偿的支付方式和时间节点;执行路径要提前规划,跨境赔偿需同步考虑目标资产地的法律程序,避免赢了官司拿不到钱;和解协议则要设置违约触发条款,把口头承诺变成法律约束。上海加喜财税公司深耕企业财税与法务协同,从合同拟定到执行追偿,全程为企业规避风险,确保赔偿真正落地。如需进一步了解,可访问加喜公司注销官网:https://www.110414.com,获取专业支持。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