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上海的老客户喝茶,聊起来发现大家都在操心公司注销的事儿。有的是疫情后业务做不下去,想体面退场;有的是老板换了赛道,老公司需要清盘。但不管哪种情况,一到税务注销环节,老板们就头大——账上还有存货怎么办?股东借款没还清怎么办?留抵税额能退吗?我做了20年财税,见过太多企业因为税务注销没筹划好,要么多交几十万冤枉税,要么被税务局稽查折腾半年。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上海公司注销税务注销有哪些税务筹划案例、技巧和建议?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案例1:存货分给股东的千万级税务坑
去年有个做食品批发的张总,账上还有一批成本价80万的进口零食,保质期只剩3个月。张总觉得放着也是亏,注销前干脆分给股东和员工,省得麻烦。结果税务注销时,稽查局直接认定这批零食视同销售,按市场价150万确认收入,补了25万企业所得税,还罚了5万。张总当时就炸了:东西都是自己的,分给员工怎么还交税?
其实这事儿真不怪税务局。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属于视同销售行为。企业所得税方面,《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也明确,企业发生视同销售行为,应按照公允价值确认销售收入。我估计张总就是图省事,忘了这茬——很多老板觉得自己的公司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在税法上可没那么简单。
后来我帮另一个李总处理类似问题时,提前3个月就规划好了:先把这批存货打折卖给关联的食品店(定价100万,有市场询价记录和销售合同),开了增值税发票,成本80万,利润20万,交5万企业所得税。虽然交了税,但比视同销售少交20万,还避免了罚款。所以说,存货注销别想着硬分,要么卖掉要么合理分配,关键是要有交易痕迹,让税务局觉得这事儿合规。
案例2:股东借款挂账不还,20万个税补到哭
更有意思的是个刘总,注册资本200万,股东个人账户常年挂着公司50万借款,说是周转用。注销前会计提醒他得处理,刘总摆摆手:注销了钱自然就回来了,急啥?结果税务清算时,税务局直接把这50万认定为股息红利分配,要按20%补10万个税。刘总急了:这钱是借的,不是分红啊!
这里就涉及到财税〔2008〕83号文的规定:年度终了后既不归还,又未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借款,视为企业对个人投资者的红利分配,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个税。我猜刘总可能是觉得公司是我的,借点钱无所谓,但税法可不管你的我的,只看合规性。后来我帮客户处理这种事,一般有两个办法:要么在注销前让股东把钱还上,要么走增资扩股把钱转为公司资本,这样就不算分配了。不过增资扩股需要全体股东同意,操作起来麻烦点,但总比补税+罚款强。
税务注销的3个核心技巧:提前算账,别等税务局找上门
看了上面的案例,大家可能觉得注销税务也太麻烦了。其实只要提前规划,大部分坑都能避开。结合我20年的经验,总结出3个核心技巧,尤其是上海这种监管严格的城市,更要记牢:
技巧1:清算所得先压一压,税负能降就降
很多老板以为注销就是最后算总账,其实清算所得的计算是税务筹划的关键。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清算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0号),清算所得=企业的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准予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这里面的可变现价值和计税基础就有操作空间。
比如有个王总的公司,账上有台设备,原值100万,已折旧60万,剩余计税基础40万,但市场价能卖80万。如果直接按80万变现,清算所得会增加40万(80万-40万),多交10万企业所得税。后来我们建议王先把这台设备租给关联公司,年租金15万,租1年后再注销。这样清算时设备按原价100万计税(租赁期间不提折旧),可变现价值还是80万,但清算所得变成80万-100万=-20万,正好弥补了其他盈利,不用交企业所得税。租金定价要合理,别被税务局认定为转移利润。
技巧2:留抵税额别浪费,该退就退
上海很多科技型公司账上有不少留抵税额,我见过最夸张的一家,留抵了120万,老板觉得注销了肯定退不了,直接放弃了。结果清算时发现清算所得是-50万,不用补企业所得税,但120万留抵税额也打水漂了。其实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注销前如果符合留抵退税条件(比如没有欠税、未抵扣凭证合规),是可以申请退还的。
我建议企业在决定注销前,先做个税务模拟清算:算清算所得,看是补税还是退税。如果是退税,赶紧提交申请;如果是补税,用留抵税额抵掉一部分,能省现金流出。有个陈总的公司,留抵80万,清算所得100万,本来要补25万企业所得税,我们帮他先申请了80万留抵退税,用退税的钱补税,相当于左手倒右手,现金流压力小多了。
技巧3:往来款清理干净,别留定时
注销时税务局最关注的就是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其他应收款里有股东借款、员工借款,其他应付款里有供应商押金、客户预付款,这些没处理干净,税务局肯定会查。
有个赵总的公司,其他应收款里有30万是员工备用金,但员工早就离职了,也没发票。我们帮赵总做了两件事:一是让离职员工写情况说明,证明这笔钱是公司用于业务支出的;二是把这30万计入管理费用-其他,提供银行流水、业务合同等佐证材料。最后税务局认可了,没做纳税调整。所以说,往来款别堆着,注销前3个月就开始清理,能收的收回来,该转成本的转成本,千万别等税务局来翻旧账。
给老板们的3句大实话:注销不是甩包袱,是收尾的艺术
做了20年财税,见过太多老板把注销当麻烦事,急着甩包袱。其实我想说:注销不是结束,而是企业生命周期的最后一步,处理好了,能省税、避坑、还省心。最后给大家掏句大实话:
第一,别信三天注销的鬼话。上海税务注销现在流程是先税务后工商,税务清算少则1个月,多则3个月,如果涉及稽查,半年都有可能。那些说加钱就能快的代理,要么是忽悠你,要么是给你埋雷。我见过有个老板找快速代理注销,结果税务没清算完就给他办了工商注销,后来税务局追查过来,老板成了非正常户,征信全黑了。
第二,会计别用新手。注销涉及清算报表、增值税申报、企业所得税申报,还有一堆备案资料,新手会计根本搞不定。我建议要么用自己干了5年以上的老会计,要么找专业财税团队。省的那点代理费,可能还不够补税罚款的零头。
第三,政策活学活用,别死磕条文。比如疫情期间上海出了很多中小微企业注销优惠政策,像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税、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这些政策如果能用上,能省不少钱。但政策每年都在变,别拿去年的老黄历套今年的事儿,最好咨询当地税务局或者专业机构。
加喜财税服务见解:财务凭证不完整与知识产权的隐形风险
关于财务凭证不完整和企业注销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加喜财税的见解是:财务凭证不完整是注销中的硬伤,很多企业因为丢失发票、缺少合同,导致成本无法扣除,增加清算所得。建议企业平时就规范凭证管理,注销前聘请专业团队进行凭证体检,能补的尽量补实在实在不行,提供情况说明和佐证材料,争取税务局认可。至于知识产权,比如商标、专利,注销时未处理的,可能被认定为无偿转让,涉及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建议提前评估知识产权价值,通过转让、拍卖等方式变现,或者由股东以合理价格受让,避免税务风险。加喜财税专注上海企业注销服务,擅长处理复杂税务问题,官网https://www.110414.com,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