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资深财税专家陈国栋 <

上海国企改制专利权申请流程?

>

【访谈现场】

秋日的午后,上海陆家嘴某咖啡馆的落地窗前,阳光斜斜地洒在深色木桌上。陈国栋端坐在对面,深灰色西装袖口露出一块老式机械表,指尖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铅笔,正翻阅着一份泛黄的国企改制方案。他今年52岁,是上海某知名财税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专注国企改制领域20余年,经手过上海电气、上汽集团等数十家大型企业的改革项目,圈内人称国企改活字典。

陈老师,感谢您接受采访。我率先开口。

他抬起头,眉眼间带着温和的笑意,摆摆手:客气啥,这事儿啊,得掰扯清楚。——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较真、务实,总要把问题的根儿刨出来。

一、从摸不着头脑到心中有数:国企改制的专利第一课

问: 陈老师,很多上海国企在改制时,面对手里的专利权常常摸不着头脑,您能说说最典型的痛点是什么?

陈国栋:(放下铅笔,身体微微前倾)我常说啊,国企改制就像给老人换心脏,专利权就是那块老宝贝,你得先知道它值多少、在哪儿、有没有病,才能动刀。最典型的痛点,就三个字:不清楚。

比如2010年我们做某重型机械厂改制时,厂长拍着胸脯说我们有20多项专利,结果一查,有5项早就过期了,3项根本没申请下来,剩下12项里,有8项是实用新型,保护期就10年,核心技术早就被同行绕过去了。你说这叫什么事儿?这就像家里存了宝贝,连锁都没锁好,就想搬家,能不出乱子?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里闪过一丝无奈)还有更绝的,某国企把专利当成私房钱,改制时想藏着掖着,结果被审计一查,发现专利早就被关联企业免费用了5年,国有资产就这么流出去了。所以啊,第一步永远是摸底——专利权属、法律状态、技术价值,一样都不能少。

二、专利评估:改制的定盘星,也是雷区

问: 专利权评估是改制中的关键环节,您能具体说说流程吗?有没有踩过坑的案例?

陈国栋:(突然笑了,摆摆手)这个事儿啊,得扎扎实实。流程简单说就三步:清产核资→价值评估→法律确权。但每一步都是雷区,稍不注意就炸锅。

先说清产核资。我们2018年做某生物医药集团改制时,发现他们有个治疗糖尿病的专利,申请书上写的发明人是张某,但张某早在5年前就离职了,而且没签过《权利归属协议》。这麻烦就大了——按照《专利法》,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单位,但发明人变更必须签书面文件。最后我们找了3个当年的项目组成员,做了公证才把权属问题捋清楚。你说这事儿闹不闹心?

(他拿起铅笔在纸上画了个天平)再说价值评估,这是最难的。评估方法有三种: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国企改制嘛,大家都喜欢用成本法——算算研发花了多少钱,多实在。但专利这东西,值钱的从来不是成本,是未来能赚多少钱。

我举个印象深刻的案例:2015年某仪表厂改制,有个智能传感器专利,研发成本才80万,评估机构用成本法评了100万。结果我们一调研,这专利能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市场潜力巨大,最后用收益法评到了1800万。厂长当时就拍桌子:你们这不是瞎扯吗?后来我们带着他跑遍了长三角的汽车厂,签了3份意向采购合同,他才信服。

(他放下铅笔,若有所思)所以说啊,评估专利不能看菜下饭,得看未来下饭。我常说,评估师不是算账先生,是预言家——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市场,还得懂政策。

三、法律确权:从纸上权利到真金白银

问: 专利权评估后,如何完成法律确权?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最容易忽略什么?

陈国栋:(竖起一根手指)法律确权,就是把纸上的权利变成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核心就两件事:签合同、办登记。但国企最容易忽略的,是合同里的细节。

比如某国企改制时,把一项专利许可给了新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许可合同里只写了独占许可,没写许可期限。结果3年后,新企业拿着专利赚了2个亿,老国企想收回专利,才发现合同没约定到期时间,打官司打了两年,最后只分了3000万。你说这亏不亏?

(他突然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指着其中一行)你看这个,这是我们2019年做某纺织集团改制时拟的《专利权转让合同》,光违约责任就写了800字。比如新企业若3年内未实现专利产业化,需支付违约金若侵犯第三方专利,由新企业承担全部责任……国企的人当时就说:陈老师,你们这合同比结婚协议还细!

(他笑了笑)我常说啊,合同不是摆设,是护身符。国企改制,就像嫁女儿,你得把嫁妆、彩礼、离婚后怎么办都写清楚,才能放心不是?

四、争议与挑战:专利权流失还是盘活?

问: 有观点认为,国企改制中专利权容易流失,尤其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专利可能被低估或贱卖。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国栋:(这个问题似乎触动了他,他沉默了片刻,端起茶杯没喝,又放下)我反问一句:您说的流失,是指权属转移,还是价值未体现?

(他眼神变得严肃)很多国企领导一提专利流失就紧张,觉得把专利给了新企业就是流失。但我想说,专利躺在保险柜里睡大觉,才是最大的流失!

我举个反例:2020年我们做某材料研究所改制,有个高温合金专利,评估值5000万。研究所领导死活不想转让,说这是我们的命根子。后来我们建议他们作价入股,占新企业15%股份。结果呢?新企业拿着专利对接了航空发动机项目,3年专利许可收入就8000万,研究所分红1200万。你说这算流失还是盘活?

(他身体往后靠了靠,语气放缓)不排除有贱卖的情况。我见过更离谱的,某国企把一项核心专利以100万转让给私人老板,结果专利转手卖了5000万。这种流失,不是制度问题,是人的问题——是评估机构不专业,还是领导打招呼,得具体分析。

(他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所以啊,解决流失问题,不能因噎废食。一方面要完善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另一方面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专利盘活,而不是锁死。

五、理念升华:专利是国企改制的创新引擎

问: 从战略层面看,您认为专利权在上海国企改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陈国栋:(眼神里闪过一丝光芒)我常说,国企改制不是甩包袱,是换引擎。而专利,就是这台引擎的燃料。

上海正在建设五个中心,国企要转型,靠什么?靠土地?靠政策?都不行,得靠硬科技!专利就是硬科技的身份证。比如上海电气,通过改制把风电专利打包成立子公司,现在成了全球风电行业的龙头;比如上汽集团,把新能源专利作价入股,吸引了宁德时代这样的战略投资者,你说这专利值不值钱?

(他拿起桌上的改制方案,指着封面)你看这份方案,我特意在战略目标里加了八个字:专利引领,创新驱动。国企改制,改的不仅是股权结构,更是发展模式。专利的价值,不仅在于现在能卖多少钱,更在于未来能走多远。

六、给行业新人的建议:做有温度的专业服务

问: 对于刚进入国企改制领域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陈国栋:(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年轻人啊,做这行得记住三句话:

第一句,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国企改制政策多如牛毛,但每个企业情况不一样。我2000年刚入行时,死磕政策条文,结果某国企改制时,因为忽略了职工安置这个活政策,差点闹罢工。后来我才明白,政策是骨架,企业情况是血肉,得把骨架和血肉结合起来。

第二句,技术是根,财务是叶。专利这事儿,不懂技术就是瞎子。我带团队时,要求每个人都得去车间实习,至少能看懂专利说明书。比如有一次,评估一个数控机床专利,我带着技术总监去车间,操作工随口说了一句这个刀库换刀速度比专利里写的快20%,我们一查,发现专利说明书写错了,最后评估值调高了300万。你说懂技术重不重要?

第三句,做专业,更要做‘人’。国企改制,改的是人的心。我常说,我们不是审计师,是医生——既要给企业治病,又要给职工吃定心丸。比如某国企改制时,老职工担心专利卖了砸饭碗,我们连续开了3场座谈会,用大白话讲专利盘活了,企业才能发展,大家才能涨工资,最后职工都签字同意了。

(他站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年轻人,别总想着一招鲜吃遍天,这行没有捷径,只有笨办法——多跑现场、多问、多学。做有温度的专业服务,才能走得更远。

【访谈尾声】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陈国栋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临走前,他指着咖啡馆墙上的一幅画说:你看这画,墨有浓淡,笔有干湿,国企改制也是这个理儿——既要懂‘法度’,更要懂‘变化’。

走出咖啡馆,秋风拂面,心中却多了几分清晰。上海国企改制的专利权申请流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理念问题——如何让老宝贝焕发新生,如何在改革中守护与创新,或许陈国栋的答案,值得每一个从业者深思。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