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OE注销中的政府项目处理:一场财税与政策的双人舞——专访资深财税专家王明远<
.jpg)
访谈背景:随着外资企业在华战略调整,WFOE(外商独资企业)注销数量逐年攀升。其中,政府项目遗留问题因其政策敏感性强、利益主体多元,成为注销过程中的硬骨头。近日,在上海某财税论坛外资企业退出机制分论坛后,我们专访了拥有18年WFOE财税服务经验的资深专家——王明远老师。他服务过300余家外资企业注销,处理过政府补贴纠纷、未完工基建项目、政府采购合同终止等复杂案例,以严谨中带着人情味的风格在业内闻名。
访谈对象:王明远,资深财税专家,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前合伙人,现任某跨境财税咨询机构首席顾问,专注外资企业全生命周期财税服务,尤其擅长WFOE注销中的政府项目协调与税务清算。
一、初识政府项目:WFOE注销中的特殊玩家
记者:王老师您好,很多企业负责人提到WFOE注销就头疼,尤其是涉及政府项目时,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您能先帮我们梳理一下,WFOE注销中常见的政府项目有哪些类型吗?
王明远:(笑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几上的笔记本摊开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显示他刚梳理完一个案例)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捋。WFOE和政府的项目合作,说白了就是拿政府的资源,办企业的事,但注销时就成了算政府的账,还企业的人。常见的类型我分三类:
第一类是真金白银的补贴类,比如研发补贴、稳岗补贴、技改补贴,甚至有些地方给的落地奖励。我去年遇到一个电子厂,拿到一笔500万的技改补贴,约定三年产值达标后发放,结果企业两年后决定注销,补贴款还没到账,这就麻烦了——政府说你没达标,不能给,企业说我投入了300万,注销了损失找谁要?
第二类是干活拿钱的采购类,政府向WFOE采购服务或货物,比如软件系统、环保设备、咨询服务。这种项目注销时,最怕半拉子工程。有个案例,某WFOE给政府部门做智慧城市项目,合同金额2000万,做到60%时企业要注销,政府说你得做完才能结款,企业说我没钱继续投了,卡在这儿半年。
第三类是共建共享的合作类,比如PPP项目、联合实验室、产业园区共建。这类项目最复杂,涉及资产归属、后续运营、人员安置。我十年前服务过一个新能源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光伏电站,注销时电站刚建好一半,土地是政府划拨的,设备是企业买的,最后只能通过资产评估+股权回购的方式解决,扯了八个月。
记者:这些类型中,企业最容易踩的坑是什么?
王明远:(放下茶杯,手指敲了敲笔记本)信息不对称和责任界定模糊。很多企业觉得政府项目有保障,签合同时就粗心大意,比如补贴协议里没写企业注销时未达标部分如何处理,采购合同里没约定企业提前终止的违约金上限。我见过一个企业,政府口头承诺只要注册就给200万奖励,结果注销时对方不认,因为没有书面文件——你说这坑冤不冤?
二、处理难点:算账与做人的双重考验
记者:您刚才提到算账和做人,能具体说说在处理政府项目欠款或未完成合企业面临的核心难点吗?
王明远:(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变得专注)难点啊,我总结为三座大山:政策山、人情山、法律山。
政策山,就是政府项目受政策影响大。比如某环保企业,拿到一个污水处理项目补贴,约定按处理量补贴,后来国家出台新标准,处理工艺要升级,企业没来得及改造就注销了,政府说新标准下的处理量才能补贴,企业说旧标准下的投入还没收回,这时候政策变动就成了死结。我处理过一个类似案例,最后通过新旧标准折算+分期支付才搞定,耗时四个月。
人情山,就是地方政府新官不理旧账。我五年前遇到一个制造业WFOE,2015年和政府签了招商引资协议,承诺五年内纳税1亿,给500万奖励,结果企业2018年亏损要注销,新上任的领导说前任的承诺不算数。企业老板急得找我,我带着他去拜访,先摆数据——虽然企业亏损,但五年累计纳税8000万,带动了200人就业,再讲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政府要守信,最后软磨硬泡,才让政府同意按实际纳税比例发放奖励。
法律山,就是证据不足。很多企业和政府合作,只有会议纪要、口头承诺,没有正式合同。我见过一个企业,和政府共建产业园,政府承诺负责七通一平,结果只通了水、电、路,企业注销时对方不认,因为没有签字盖章的验收单。最后我只能带着团队去档案局查当年的招投标文件,才找到证据——你说这折腾不折腾?
记者:您提到软磨硬泡,在处理政府项目时,沟通技巧真的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吗?
王明远:(突然笑了,拿起钢笔转了两圈)专业是1,沟通是0。没有专业能力,沟通就是空谈;没有沟通技巧,专业就是摆设。我有个口头禅:财税人员要当'翻译官',把复杂的政策翻译成政府能听懂的话,把企业的难处翻译成政府能理解的事。\
比如有个案例,企业注销时有一笔政府补贴需要缴税,企业老板觉得补贴是无偿的,不该缴税,税务局说补贴属于营业外收入,要缴企业所得税。两边僵持不下,我给税务局算了一笔账:企业拿到补贴时,已经按全额缴纳了25%的所得税,现在注销又要缴一次,等于重复征税;又给政府算了一笔:如果企业因为缴税没钱注销,留下的烂摊子政府收拾更费钱。最后两边都让步,税务局同意按补贴净额缴税,政府同意补贴款优先用于缴税。你看,这就是沟通的力量。
三、争议焦点:优先保障地方利益还是企业合法权益?
记者:我们收到不少企业反馈,说WFOE注销时,地方政府往往更优先保障自身利益,比如要求企业先缴清所有欠款才同意注销,甚至对历史遗留问题秋后算账。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明远:(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这个习惯显示他在思考复杂问题)这个事儿啊,得辩证看。地方政府有维护财政秩序的职责,企业有合法维权的权利,关键是怎么找到平衡点。
我承认,确实存在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比如某地政府,WFOE注销时要求企业先缴清所有历史欠款,包括可能存在的滞纳金,哪怕有些欠款还在争议中。企业老板问我:王老师,他们这是不是趁火打劫?我告诉他:不是趁火打劫,是'怕担责任'——地方政府官员怕你注销后没人追款,影响他们的政绩。\
但反过来想,企业也不能甩包袱。我见过一个企业,注销时故意隐瞒了一笔政府采购项目的欠款,结果被审计部门发现,不仅被追缴欠款,法定代表人还被列入了失信名单。所以啊,合规是底线,维权是手段,不是目的。
记者:那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怎么应对?是硬刚还是妥协?
王明远:(眼神一亮,拿起笔记本画了个流程图)我给企业总结了三步走:先算账,再沟通,后博弈。
先算账:明确哪些欠款是合法的,哪些是有争议的。比如采购合同未完成,违约金是否合理?补贴未到账,是否符合发放条件?我有个团队,专门帮企业做政府项目清算审计,把每一笔账都扒得清清楚楚,让政府无话可说。
再沟通:带着审计报告去和政府谈,态度要诚恳,立场要坚定。比如可以说:我们理解地方财政的难处,但企业注销也要给员工交代,能不能分期支付?或者这笔违约金太高了,能不能按实际损失计算?\
后博弈:如果沟通不成,就借助第三方力量。比如找行业协会反映情况,或者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解决。但我很少建议企业直接硬刚,因为两败俱伤不是企业想要的。我处理过一个案例,企业要起诉政府,我劝他们先找第三方评估机构做资产评估,最后政府同意按评估值回购资产,企业顺利注销,双方还保持了良好关系——你看,有时候曲线救国比正面冲突更有效。
四、案例复盘:从踩坑到避坑的实战经验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很多案例,有没有哪个案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能给我们详细讲讲吗?
王明远:(陷入回忆,嘴角微微上扬)十年前的一个新能源企业,我踩过最大的坑,也是我成长最快的案例。
那家企业是做光伏组件的,2015年和地方政府签了共建光伏电站协议,政府负责提供土地(划拨土地),企业负责投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运营,企业分享收益。结果2018年,企业因为行业亏损决定注销,这时候电站刚建好一半,土地已经用了50亩,设备投入了8000万。
问题来了:土地是划拨的,企业能不能拿回投资?设备是企业的,但安装在政府土地上,怎么处置?收益权还没开始,怎么清算?
我当时刚接手这个项目,年轻气盛,觉得按合同办就行,拿着合同去找政府,说你们要么把土地买下来,要么把设备拆走,政府直接怼我:合同里没写企业可以提前终止,你们违约了,得赔钱!\
僵持了三个月,一点进展都没有。后来我静下心来重新看合同,发现一个细节:合同里写如遇不可抗力,双方可协商终止。我就想,企业亏损算不算不可抗力?我查了《合同法》,发现情势变更可以作为解除合同的理由,但需要法院认定。
于是我做了一件事:带着企业的财务报表、行业研究报告,去找当地政府的分管领导,不是去吵架,是去诉苦。 我说:李市长,您看,光伏组件价格从2015年的每瓦5元跌到了2018年的每瓦2元,企业已经亏了2个亿,再拖下去,不仅8000万设备投资打水漂,还会拖欠200多名员工的工资。您是父母官,肯定不希望看到企业关门、员工失业吧?\
领导听完沉默了,说:那你们说怎么办?\
我说:我们不要土地,也不要收益权,只要设备能拿回来,或者政府按折旧价买走。\
政府同意按设备净值的70%回购,也就是5600万,企业虽然亏了2400万,但比血本无归强多了。这个案例让我明白:处理政府项目,不能只盯着合同条款,还要懂政策、通人情、会算大账。
记者:这个案例中,如果企业当初在签订合同时能注意什么,就能避免这样的损失吗?
王明远:(用力点了点头)当然! 我后来总结了一个政府项目合同避坑清单,第一条就是明确退出条款。比如:
- 补贴类项目:要写企业注销时,未达标部分如何处理?是按比例返还还是无需返还?\
- 采购类项目:要写企业提前终止合同的违约金上限是多少?是否可以因不可抗力免除?\
- 合作类项目:要写企业注销时,资产如何处置?政府是否有优先购买权?收益权如何清算?\
还有一条是保留完整履约证据。比如会议纪要要双方签字,付款凭证要备注政府项目补贴,验收报告要盖章。我见过一个企业,和政府签了共建实验室协议,每次开会都有纪要,每次付款都有银行流水,每次验收都有签字单,后来企业注销时,政府想赖一笔200万的设备款,企业把这些证据一甩,政府立马闭嘴了——证据,就是企业的护身符。
五、行业寄语:给财税新人的三字诀
记者:您想对刚入行的财税新人,尤其是那些想从事WFOE注销服务的年轻人,说点什么?
王明远:(眼神变得柔和,望向窗外的阳光,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这个事儿啊,我常说,做财税,尤其是WFOE注销,要记住三字诀:专、诚、稳。
专,是专业能力。政策要吃透,比如《外商投资法》《企业所得税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都要倒背如流;工具要会用,比如Excel函数、审计软件、法律数据库,都要玩得转;案例要多积累,每个案例都是活教材,我到现在还保持着每天记录案例的习惯,笔记本攒了20多本。
诚,是沟通态度。对政府要诚,不隐瞒、不推诿,主动把问题和盘托出;对企业要诚,不夸大、不误导,把风险和收益都讲清楚。我有个客户,老板说王老师,你说话直,我信你,为什么?因为我从不为了接单而忽悠他,该踩的坑提前告诉他,该省的钱帮他省下来。
稳,是心态。WFOE注销周期长,少则半年,多则两年,中间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政府领导换人、政策突然调整、企业老板急躁……这时候心态一定要稳。我处理过一个项目,谈了八个月,前七个月都没进展,第八个月突然柳暗花明——如果我当时放弃了,企业就注销不了了。所以啊,做财税,就像熬中药,得慢慢来,急不得。
记者:非常感谢王老师的分享,您的经验和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
王明远:(笑着摆摆手)不用谢,这个事儿啊,说白了就是帮企业好好收尾,帮政府好好担责。WFOE注销不是结束,是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课,处理好了,能给企业留下好口碑,也能给行业树立标杆。希望年轻人能记住:财税不是算钱的,是解决问题的。
访谈后记:两个小时的访谈中,王明远老师时而严肃地分析政策,时而幽默地分享轶事,眼神中始终透着一股老法师的沉稳与通透。他反复强调合规与沟通的重要性,也用一个个案例印证了财税工作既要低头算账,也要抬头看路的道理。对于正在经历WFOE注销的企业而言,或许他的经验能成为一把解开政府项目死结的钥匙。而对于行业新人而言,专、诚、稳三字诀,或许就是通往资深专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