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 <
.jpg)
2023年深秋,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会议室。窗外银杏叶正黄,室内暖意融融。我们见到了本次访谈的主角——张建国先生。从业30年的资深财税专家,曾任国内头部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现任某企业重组研究院院长,擅长企业清算、资产重组及知识产权税务处理。他身着深灰色西装,领带随意松开,说话时总习惯性地推一下金丝眼镜,口头禅是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找原因。
开场:当注销遇上知识产权,谁在裸奔?
记者:张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访谈。近年来,企业注销数量逐年攀升,我们常听说注销时资产盘点不清的问题,其中知识产权(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的缺失尤为突出。您在一线工作中,遇到最多的情形是什么?
张建国(推了推眼镜,端起茶杯轻呷一口):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找原因。 企业注销时知识产权裸奔,我见的太多了。去年有个案子,一家做了15年的科技公司,账面上挂着5项实用新型专利,注销审计时一查,3项专利早就没续费过期了,另外2项的专利证书原件早被前年离职的研发主管带走了——连个复印件都找不到。股东们还吵着说这专利值200万,结果评估机构一进场,直接判了零价值。这种有账无实的情况,至少占我们接手案例的六成。
记者:为什么知识产权在注销时容易被忽略?是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还是另有隐情?
张建国(笑了笑,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说白了,是‘重有形、轻无形’的老观念在作祟。 很多老板觉得,厂房、设备、现金才是资产,专利、商标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能甩就甩。我见过一个餐饮老板,注销时连后厨的锅碗瓢盆都盘点了,却忘了自己那个用了10年的老字号商标——后来商标被别人抢注,他想花10万块买回来,对方直接开价50万。你说这亏不亏?
破局:盘点缺失≠死局,三步抢救知识产权价值
记者:如果企业注销时发现知识产权盘点缺失(如证书丢失、权属不清、价值未评估),还有补救办法吗?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谈谈?
张建国(身体前倾,语气认真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得‘快、准、稳’。 我给你讲个去年刚结的案子,一家做LED芯片的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要注销。审计时发现,他们账上有一项散热结构发明专利,但专利证书找不到了,股东们也记不清当初是以个人名义还是公司名义申请的。
第一步,‘快’——立即启动‘权属追溯’。 我们先调了专利局的申请记录,发现确实是公司名义,但缴费记录显示,近三年有两次缴费是老板个人卡转的——这就埋下了权属争议的雷。我们赶紧联系当时的代理机构,调取了申请时的《技术交底书》和《委托书》,白纸黑字写着职务发明,权属归公司。
第二步,‘准’——用‘证据链’补全‘价值证明’。 证书丢了没关系,专利局可以出具《专利登记簿副本》,相当于身份证。关键是价值评估——企业账面没记录,我们就从三个维度找证据:一是同行业类似专利的许可费率,二是这项专利曾帮助客户降低15%的散热成本,三是里存的,去年有家上市公司想收购这个专利的聊天记录(虽然没成,但能证明市场价值)。最后评估下来,专利值120万,比股东们预期的还高30万。
第三步,‘稳’——通过‘清算分配’锁定风险。 有了权属和价值证明,接下来就是怎么分。我们建议:先用专利抵偿部分债务,剩下的股权按比例分配给股东。有个细节很重要——我们在清算报告里备注了专利后续维护费由股东按比例分担,避免股东拿到专利后不续费,导致专利失效。
记者:这个案例听起来很圆满,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可能连追溯证据都找不到,比如代理机构倒闭了、原始材料丢了,这种情况怎么办?
张建国(靠回椅背,叹了口气):这就得看‘抢救’的底线了——‘权属清晰’比‘价值评估’更重要。 我见过更极端的:一家软件公司注销时,核心软件著作权连申请记录都找不着了,后来查是当年找黑代理申请的,合同都没签。这种情况下,只能建议企业放弃,但我们会提醒股东:如果这个软件还在用,哪怕没登记,也可能构成未登记的著作权,未来仍有侵权风险。我们会让所有股东签一份《知识产权权属确认书》,白纸黑字写明以现有证据为准,后续纠纷自负,至少把清算责任划清楚。
争议:当避税遇上专业,财税人员该妥协还是坚守?
记者:说到价值评估,有个争议点:有些企业为了少缴税,会故意低估知识产权价值,甚至要求评估机构按账面价走。您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作为专业人士,您会怎么应对?
张建国(突然坐直了身体,眼神严肃):这个问题,我从业30年,就没‘妥协’过。 2018年有个案子,一家贸易公司要注销,账面有个商标,账面价值是注册费5000元,但老板私下找到我,说张老师,您懂的,这商标在我们行业里值50万,您帮我评成5万,省点税,事成后给您10万。我当时就把茶杯往桌上一放,说:这个事儿啊,不是钱的事儿,是‘命’的事儿。
记者:为什么您这么坚持?如果企业坚持低估,会有什么风险?
张建国(站起来踱了两步,语气带着后怕):低估知识产权,短期是省了税,但长期是‘埋雷’。 那个贸易公司后来找了另一家配合的机构,把商标评成了5万,清算时少缴了12万所得税。结果呢?注销刚过半年,商标被原公司的竞争对手以恶意低价转让为由起诉,法院一查评估报告,发现评估方法根本不对——明明是知名商标,用的却是成本法(按注册费算),应该用收益法(按未来收益算)。最后法院判决转让无效,股东们不仅赔了竞争对手80万,还被税务局追缴了税款和滞纳金,连评估机构都连带赔偿了30万。
记者:那如果企业有合理理由低估,比如知识产权确实贬值了,财税人员如何判断低估是否合理?
张建国(重新坐下,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坐标系):判断标准就三个字:‘有依据’。 你看,横轴是市场证据,比如同行业许可费、交易案例;纵轴是技术证据,比如专利的有效期、技术先进性。如果评估价低于这两个轴形成的价值区间,就得拿出合理理由——比如专利马上到期,或者技术被淘汰了。我见过一个企业,把一项快到期的专利评成零价值,理由很充分:专利局公告显示还有3个月到期,且市场上已有更先进的技术,这项专利不可能再产生收益。这种低估,我们就认。
寄语:给行业新人的三字诀——慢、稳、狠
记者:对于刚入财税行业的年轻人,如果未来要处理企业注销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张建国(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眼神里带着期许):年轻人啊,记住这三个字:‘慢、稳、狠’。
慢,是别着急下结论。 知识产权这东西,水太深。我见过一个新人,拿到专利号就直接上网查市场价值,结果查到的是另一个行业的专利,闹了笑话。一定要慢:先查权属(专利局、代理机构、原始合同),再查状态(是否有效、有没有质押、有没有诉讼),最后才考虑价值。
稳,是守住专业底线。 企业老板可能会给你好处,让你灵活处理,但你要记住:这个事儿啊,专业是立身之本,底线是职业生命线。 你今天灵活了,明天可能就失业了。我们事务所有个规矩,评估报告必须三级复核,哪怕老板发火,也得把证据链做扎实。
狠,是敢于较真儿。 我见过一个新人,发现股东拿走的专利证书复印件没盖章,觉得小事一桩,结果后来股东因为这个专利打起了官司,清算报告也被牵连。狠一点,该要的证据一定要要,该查的细节一定要查,哪怕老板骂你事儿多。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未来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上,最应该避免的坑是什么?
张建国(望向窗外,阳光透过银杏叶洒在他肩上,语气变得悠远):别把知识产权当‘摆设’,要让它‘活’起来。 我见过太多企业,专利申请完了就扔在抽屉里,商标注册完了就刻在公章上,从不维护,从不利用。其实知识产权就像果树,你得定期浇水(缴费)、施肥(研发)、修剪(维权),才能结果(产生价值)。企业注销时知识产权的痛,本质是日常管理的债。希望以后的企业,能把知识产权当成战略资产,而不是注销时的麻烦。
(访谈结束时,张建国先生送给我们一本他刚出版的《企业清算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扉页上写着:专业,是对企业最大的负责。)
访谈手记:
两个小时的访谈,张建国先生用30年的案例和经验,为我们拆解了企业注销时知识产权处理的道与术。从权属追溯到价值评估,从风险规避到职业坚守,他的话语里既有财税人的严谨,也有对企业遗珠之痛的惋惜。正如他所说:注销不是终点,知识产权的价值,不该在‘注销’二字中归零。而对于财税从业者而言,守住专业底线,让每一项资产都物有所值,或许就是对企业最好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