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搞招商这十几年,我见过太多企业从敲钟上市到黯然退市,有的像烟花一样绚烂后消失,有的却能在退市时把烂摊子收拾得干干净净。要说退市注销里最头疼的事,债务追偿绝对排第一——这事儿处理不好,轻则企业实控人被限高,重则整个团队陷入法律纠纷,连累园区声誉。我常说,债务追偿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得在退市注销前就把账本理清楚,不然全是扯皮。<
记得2021年临港产业园有个机械制造企业,2015年借壳上市,结果2020年行业转型失败,营收连续两年低于1亿,触发退市条件。企业老板找到我时,愁得头发都白了:张总,我们欠银行2.3亿,供应商还有8000万,员工工资都拖欠三个月了,现在要退市,这债该怎么还啊?我当时就问他:账理清楚了吗?哪些是有效债务,哪些是虚的,有台账吗?他支支吾吾说:财务人员都走了一大半,合同散得到处都是,有的连发票都找不到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纳闷,企业上市时审计那么严,怎么退市时账就乱了?后来才发现,很多企业上市后重融资轻管理,财务人员频繁更换,原始凭证丢失,这就好比盖楼时地基没打牢,楼塌了才发现全是豆腐渣工程。我们团队介入后,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从银行流水、采购合同、税务记录倒推,甚至去工商局调了历年股权变更记录,硬是花了三周时间,理出12笔核心债务:其中3笔是银行贷款,有抵押物;5笔是供应商货款,有合同和发票;还有4笔是员工社保和政府补贴返还,比较特殊。
理清账本的那一刻,老板松了口气,我也跟着松了口气——账不清,债就没法追,更别说注销了。我后来跟园区其他招商同事说:以后引进企业,不仅要看它上市时的财报,还得看它平时的财务规范度,那些连台账都记不清的企业,就是颗定时。
分门别类对付债权人——银行、供应商、政府,各有各的软肋
债务账本摸清了,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不同债权人的诉求天差地别,银行要的是本金和利息,供应商要的是货款,政府要的是政策合规,员工要的是工资和补偿。你不能用一套方案对付所有人,得抓住他们的软肋,才能谈得拢。
2022年临港引进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就是典型案例。这家公司做基因测序的,2018年靠着临港生物医药扶持政策落地,拿了500万补贴,结果2021年技术路线失败,现金流断裂,决定注销。债务主要有两块:一是员工工资500万,涉及80多人;二是政府研发补贴300万(因为未达业绩返还条件,需要退回)。
处理员工债务时,我们没跟员工硬刚,而是先协调园区应急周转金,垫付了3个月工资,稳住人心。然后跟企业实控人谈:员工是弱势群体,一旦闹起来,不仅影响园区声誉,你还可能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实控人这才松口,同意用个人名下的一套房产抵押,分期偿还员工工资。最后员工拿到钱,还给我们送了面锦旗,说没想到注销了,钱还能拿回来。
政府补贴这块就棘手多了。科技局那边卡得死:政策写得明明白白,未达业绩就必须返还,这是原则问题。我们带着企业的研发投入报告、第三方检测数据,找了科技局负责人聊了三次:这家企业确实没做好,但研发投入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的,现在破产了,让它一下拿出300万,实控人肯定不愿意,最后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回来,不如先挂账,等后续处置知识产权时再扣。最后科技局同意了挂账处理,给了企业一条活路。
但不是所有债权人都能通情达理。去年有个贸易公司,老板为了逃债,把公司资产转到亲戚名下,然后申请注销。供应商们急了,找到我们园区。我们一查工商记录,发现老板在注销前三个月,把公司唯一的一套生产设备卖给了他妹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这明显是恶意转移资产!我们帮供应商们收集证据,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撤销资产转移,设备被拍卖,供应商们拿回了70%的货款。
这件事让我挺有感触:招商时看企业,不仅要看它的面子(营收、专利),更要看里子(实控人的信用)。那些总想着钻空子逃废债的企业,就算一时能进来,早晚也是个麻烦。
资产处置是硬骨头——但有时候,破烂也能卖出价
债务追偿的核心,最终还是得落到资产变现上。企业退市时,剩下的要么是破厂房、旧设备,要么是没卖出去的存货,这些东西怎么卖,卖多少钱,直接关系到债权人能拿回多少比例的钱。
2021年那家机械制造企业,退市时剩下的资产主要是:一块5000平米的工业用地(位于临港产业园核心区)、一套老旧的数控机床、还有一批积压的机械零件。一开始老板想:地至少值5000万,机床和零件怎么也能卖个1000万,够还银行的了。但现实给了他一巴掌——土地是工业用地,想转商业用地手续复杂,短期内没人接盘;机床用了十年,精度不够,同行嫌旧,二手市场挂了半年都没卖出去;零件型号太杂,堆在仓库里还要交仓储费,越放越不值钱。
我们团队急了,天天泡在资产处置一线。土地那边,我们协调了园区管委会,推动土地收储,虽然比市场价低了10%(大概4500万),但解决了快速变现的问题;机床呢,我们联系了园区里刚起步的小微企业,他们说旧机床我们买不起,但拆了零件还能用,最后谈了个拆解变卖,居然回了800万;最头疼的是那批零件,我们干脆在园区搞了个机械零件甩卖会,邀请上下游企业来淘宝,没想到有个做农机配件的老板,看中了其中一批齿轮,打包买走,又卖了200万。
算下来,资产总共变现了5500万,银行贷款2.3亿,优先受偿后还差1.75亿;供应商8000万,按比例拿回了25%,大概2000万;员工工资500万,全额付清。虽然没还完,但至少没留下烂账。
这件事让我明白,资产处置不能一根筋,得找对渠道。临港的优势就是产业链完整,很多破烂在别人眼里是垃圾,在园区企业眼里可能是宝贝。后来我们在园区搞了个资产共享平台,专门帮退市企业、转型企业处置闲置资产,效率提高了不少。
从债务追偿看招商——好企业不仅要进得来,更要退得稳
做了这么多年招商,我越来越觉得,债务追偿不是退市后才考虑的事,而是招商时就要埋下的伏笔。那些退市时债务处理得干净的企业,往往都是平时管理规范、实控人诚信的企业。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企业连基本的财务台账都记不清,实控人总想着钻政策空子,那它就算上市了,退市时也是一地鸡毛。
2022年注销的那家生物科技公司,虽然失败了,但因为债务处理得当,员工没闹事,政府也没损失,反而园区其他企业觉得这里靠谱,有问题能解决。后来我们招商时,特意把债务退出机制写进了引进协议,要求企业提交《债务预案》,明确如果未来退市,资产处置顺序、债权人清偿比例等。一开始有些企业不愿意,觉得不吉利,我们就跟他们讲:这就像买保险,平时用不上,但真出事了能救命。
现在临港产业园的企业退市率比周边低了15%,债务纠纷投诉量少了20%,这跟我们在招商时就埋下债务管理种子分不开。我常跟团队说: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更重要。从引进、培育到退市,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这样园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说到底,债务追偿考验的不仅是法律和财务能力,更是人情世故和产业生态。在临港,我们有政策优势,有产业链优势,更重要的是,有一群愿意为企业兜底的招商团队。但再好的团队,也架不住企业自己作死。我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我们忙着引进独角兽上市公司时,有没有想过,未来某天这家企业要退市时,它的债务退出机制是否健全?这会不会是我们招商评估里被忽视的隐形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