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干了十五年招商,见过太多企业从明星变僵尸的故事。刚开始那会儿,总觉得债务重组是救死扶伤,后来才发现,有些企业早就病入膏肓,硬撑着重组反而拖垮更多资源。上海这几年对僵尸企业出拳很重,临港作为科创前沿,更是把腾笼换鸟当成头等大事。但问题来了:债务重组到底该续签、终止还是解除执行监督?这事儿没标准答案,得像中医把脉一样,企业、债权人、政府三方都得搭脉。<
先说说僵尸企业的判定。在临港,我们不光看企业是不是停产、欠不欠债,更看它有没有造血基因。比如有些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周期长,暂时没现金流,但手里有专利、有团队,这种就不能算真僵尸;反过来看,有些传统制造厂,设备老化、技术落后,连订单都没有,就算账上有点钱,也是假活着。去年我们园区有个做LED封装的企业,账面负债8000万,但核心技术团队被挖得只剩三个人,车间里积压的库存够卖三年——这种,直接建议债权人启动清算,别浪费时间重组。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犯过迷糊。有个做新能源电池材料的初创企业,2021年因为上游原材料涨价资金链断裂,欠了银行3000万,供应商2000万。当时企业创始人天天跑我们招商办哭,说技术已经突破,就差一笔钱量产。我们协调开了三次债权人会议,银行死活不同意展期,觉得风险太大。后来我带着银行的尽调团队去企业车间,看到中试线上的产品一致性做得比行业龙头还好,这才说服银行同意债转股+分期还款。现在这家企业不仅活下来了,还在临港扩了产,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这件事让我明白:判断僵尸企业,不能只看报表,得蹲下去看企业的根还在不在。
续签还是终止?关键看这三笔账
债务重组要不要续签,我一般会跟团队说,先算清三笔账:经济账、政策账、未来账。经济账是算重组成本和清算收益的对比,政策账是看企业符不符合临港的产业导向,未来账是评估它有没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变量。
去年临港自贸区有个典型案例,是个做高端装备零部件的日资企业。2020年疫情一来,海外订单腰斩,加上国内人力成本上涨,企业连续两年亏损,欠了供应商1.2亿,还涉及几笔跨境债务。刚开始债权人想直接破产清算,但厂房和土地在临港核心区,评估值才8000万,清算下来债权人能拿回的钱不到三成。我们招商办介入后,发现这家企业的精密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很有潜力,只是市场没打开。于是我们协调了上海科创办的资源,对接了中国商飞的需求,同时帮企业申请了临港科技创新券,减免了部分厂房租金。最终债权人同意了债务展期+技术入股的重组方案,现在企业给商飞供应的零部件已经通过认证,年销售额翻了三倍。这个案例里,经济账上,债权人拿回的钱比清算多;政策账上,高端制造符合临港中国芯+蓝天梦的产业方向;未来账上,企业成了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三笔账都划算,续签就是必然选择。
但反过来,有些企业就算账面上能重组,也得果断终止。去年我们处理过一个做光伏支架的传统企业,债务规模不大,才5000万,但问题是技术太落后,生产的组件效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5%。当时有家外地投资方想接盘,条件是政府给土地补贴。我们算了笔未来账:光伏行业现在卷得厉害,这种低效企业就算活下来,三五年内也会被淘汰,到时候还是要政府兜底。最后我们劝债权人终止重组,让企业走破产清算,腾出来的厂房给了做钙钛矿电池的科创团队。现在新团队的产品效率已经突破26%,成了园区里的明星项目。有时候我会想,债务重组不是慈善,把资源留给能跑得快的好马,才是临港招商该有的担当。
不过现实里,很多决策没那么黑白分明。比如有些企业,经济账能算平,政策也沾边,但创始人能力不行,或者团队内讧——这种软伤最难治。去年有个做AI芯片的企业,技术很好,但创始人性格偏执,债务重组时跟投资人吵了三个月,最后投资人撤资,企业只能清算。这件事让我反思:债务重组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团队稳不稳、创始人愿不愿意让渡控制权,这些软指标有时候比财务数据更重要。
执行监督解除:别让程序空转变成二次风险
债务重组协议签了只是第一步,执行监督才是关键。临港这边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重组企业必须接受三方监督——债权人代表、招商办、法律顾问,每月开例会,每季度审计财务。但监督不是找茬,是帮企业把风险关在笼子里,同时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去年我们处理过一个解除执行监督的案例,是个做医疗器械的企业。2021年重组时,企业承诺用未来三年的销售收入的40%偿还债务,同时把核心专利质押给债权人。执行监督期间,我们发现企业前两个季度都按时还款,但第三季度突然少还了200万。一查才知道,企业把这笔钱投到了新产品的研发上,没跟债权人打招呼。当时债权人炸了锅,要求提前终止协议。我们赶紧组织协调会,企业主解释说新产品是FDA在批的,一旦获批销售额能翻倍,现在投研发是为了多还钱。最后我们调整了监督方案:允许企业把研发投入的30%计入还款抵扣,但必须每月提交研发进度报告。后来新产品果然获批,企业提前半年还清了债务,监督也顺利解除。这件事让我体会到:执行监督得松紧有度,太死板会捆住企业手脚,太宽松又可能滋生风险——关键是要找到信任和制衡的平衡点。
不过现实中,最头疼的是僵尸企业赖着不走的情况。有些企业签了重组协议,但就是不履行,今天说明天资金紧张,后天说订单出了问题,拖个三年五年,债权人耗不起,政府也占着资源。去年我们园区有个做食品加工的企业,重组后一直拖欠供应商货款,每次监督会都说下个月一定还,结果拖了两年,最后发现企业主早就把资产转移到亲戚名下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建议债权人启动司法程序,强制解除执行监督,进入破产清算。但这个过程太长了,从起诉到清算结束,花了整整18个月。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有没有更高效的机制?比如能不能在重组协议里就约定失信退出条款?或者建立临港自己的僵尸企业快速处置通道?毕竟临港强调效率,拖泥带水可不是我们的风格。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执行监督解除后,企业的信用修复也很重要。有些企业虽然还清了债务,但因为之前的失信记录,银行还是不肯贷款,供应商也不愿合作。去年我们帮一个重组成功的智能制造企业对接了临港的科创贷,还协调了征信机构更新了信用记录。现在这家企业不仅拿到了贷款,还成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这件事让我明白:债务重组不是一锤子买卖,帮企业站起来之后,还得扶它走一程——毕竟企业活了,税收、就业、产业链才能盘活,这才是临港招商的最终目的。
我的疑问:债务重组后,企业真的能重生吗?
干了这么多年债务重组,我见过起死回生的奇迹,也见过二次死亡的悲剧。去年底,我们园区做过一个统计:近三年完成债务重组的32家企业里,现在能正常经营的只有18家,占比56%。也就是说,超过四成的企业,重组后还是没能活下来。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救企业本身,而忽略了重生的本质?
有个案例让我印象特别深。2020年重组的一家新材料企业,当时技术很先进,政府给了不少政策支持,债权人也让了步。但企业活过来后,创始人觉得稳了,又开始盲目扩张,盖新厂房、招人,结果资金链再次断裂,去年又申请了二次重组。这次债权人学聪明了,直接要求把创始人个人财产也绑进来——你说,这样的重生,有意义吗?
有时候我会想,在临港这片强调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热土上,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定义成功的债务重组?它不应该是企业简单地活下去,而应该是它能否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新引擎?比如,那些带着核心技术、能填补产业链空白的企业,我们该倾尽所有去救;而那些只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企业,哪怕账面再好看,也得果断清退。
毕竟,临港的土地、政策、资金,都是有限的资源。把这些资源给真正能造血的企业,让他们把债务变成动力,把压力变成创新,这才是债务重组的终极意义吧?
那么问题来了:当救企业和促升级冲突时,我们到底该选哪个?或者说,有没有可能让两者兼得?这或许是我,以及所有临港招商人,接下来需要继续探索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