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2023年10月18日下午 <
.jpg)
访谈地点:福州鼓楼区一家茶文化会所
访谈对象:王建国(资深财税专家,福州企无忧财税咨询公司创始人,拥有20年企业注销与合规服务经验,擅长跨部门协调与复杂问题化解,口头禅是这个事情啊,得‘疏’不能‘堵’)
访谈记者:李明(《福州财经观察》资深记者)
【场景描写】
初秋的福州,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茉莉花香。茶会所的包间里,王建国穿着一件浅蓝色亚麻衬衫,袖口随意挽到小臂,面前摆着一杯泡开的茉莉花茶,茶汤清澈,杯沿飘着热气。他面前的笔记本摊开着,密密麻麻记着不同企业的注销案例,页边还贴着彩色便签,像一张张问题解决地图。记者李明刚坐下,他便笑着递过来一本《企业注销合规指南》,封面上用红笔写着一行字:注销不是终点,是责任的‘交接仪式’。
【访谈实录】
问题一:企业注销时,为什么消防许可证总成拦路虎?
李明:王老师,您好!很多福州企业在注销时都会遇到各种许可证未结的问题,其中消防许可证似乎是个大头。能不能先给我们通俗地解释一下,为什么它容易成为拦路虎?
王建国:(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哈哈,李记者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企业注销这本经里,消防许可证绝对是难念的那几页之一。你想啊,消防许可证就像企业的消防安全身份证,从开业到经营,都得带着它。注销的时候,这个身份证没处理好,就相当于人走了但户口没注销,后续麻烦可就大了。
简单说,消防部门得确认你这家企业安全地退场——没遗留火灾隐患、没占用消防通道、消防设施该拆的拆、该恢复的恢复,不然这证能给你注销吗?肯定不行嘛!我见过不少企业,注销时税务、工商都办完了,就卡在消防这一步,结果前功尽弃,你说急人不急?
问题二:处理未结消防许可证的标准流程是什么?有没有必经步骤?
李明:那具体来说,企业在注销前,处理未结消防许可证的标准流程是什么?有没有企业容易忽略的必经步骤?
王建国:(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流程图,手指点着关键节点)流程啊,这个得掰扯清楚。我常说,注销就像搬家,得提前打包,不能临时抱佛脚。第一步,肯定是自查。企业得自己先对照《消防法》和福州当地的《消防管理规定》,看看自己有哪些尾巴没扫干净——比如消防通道有没有被占用、灭火器过期没、消防栓能不能正常用,甚至有些企业租的厂房消防验收不合格,这些都得在注销前搞定。
第二步,主动找消防部门报到。不是等人家来查,是企业自己拿着注销申请、营业执照复印件、消防设施现状说明这些材料,去当地消防救援大队备案,说我们要注销了,消防这块您看怎么处理。很多企业怕麻烦,想等查到了再说,这就大错特错了!主动沟通,往往能少走弯路。
第三步,配合现场核查。消防部门会派人来看,重点查三清:清隐患、清设施、清场地。比如之前有个做服装加工的企业,车间里堆了很多布料,消防通道堵得严严实实,核查的时候直接被要求限期整改,不然证不给注销。
第四步,拿到凭证。要么是《消防注销凭证》,要么是《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意见书》,这才能算完事。记住,没有这个,市场监管那边不给办营业执照注销,税务那边也可能卡着,环环相扣,一步都不能少!
问题三:企业自查时容易踩哪些坑?有没有常见误区?
李明:您刚才提到自查,很多企业可能自己也不清楚消防标准,会不会因此踩坑?有没有常见的误区?
王建国:(拍了下大腿,笑出声)误区可太多了!我给你讲个真事儿。去年有个做餐饮的老板,姓张,开了家火锅店,准备转行做别的,来找我办注销。他拍着胸脯说:王老师,消防没问题,开业时检查通过的!结果我一问,他店里的排道从来没清洗过,油烟机都积了半指厚的油,这要是着火,就是定时。他还不信,说开业时没问题,现在肯定也没问题。后来我带着他去消防大队咨询,人家直接给他看了《餐饮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里面明确写了排烟系统应至少每季度清洗一次,开业三年,一次没洗,这算不算问题?当然算!
所以第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开业时没问题,注销时也没问题——消防标准会变,设施会老化,不定期维护,肯定出问题。第二个误区,是重硬件轻管理。有些企业老板花大价钱买了最好的灭火器、自动报警系统,但没人会操作,消防通道上堆货,员工连灭火器怎么用都不知道,这叫有装备没战斗力,消防检查肯定过不了。第三个误区,最要命——觉得注销了就没人管了。我见过有的企业注销后,厂房转租给别人,结果原来的消防设施没拆,新租客不懂用,出了火灾,原老板还得担责,因为消防备案还是在他名下!你说冤不冤?
问题四:有没有哪个案例让您印象特别深刻?能分享一下吗?
王建国:(眼神突然变得柔和,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印象深刻的啊……去年有个做电子元件的企业,老板是个年轻人,叫小李,30岁出头,创业三年,因为资金链断裂要注销。他找到我的时候,愁眉苦脸的,说:王老师,消防许可证一直办不下来,厂房是租的,房东说消防不合格是他自己的事,不管我,市场监管那边催着注销,我怎么办?
我一听,这事儿有点棘手。先去消防大队一查,果然,厂房的消防验收是2008年的老标准,现在新标准要求防火分区、疏散通道都不达标,房东不愿意整改,觉得我租给你了,你经营是你的事。我当时就琢磨,这事儿不能一刀切。后来我带着小李和房东,还有消防大队的同志开了个协调会。我跟房东说:您看,这厂房现在要转租或者卖,消防不合格,新租户或者买家肯定不接,您这房子不就砸手里了吗?而且小李注销后,万一这里出事,您作为产权人,责任跑不了。又跟小李说:你虽然是租客,但经营期间有义务确保消防合规,现在注销,得把‘烂摊子’收拾好,不然以后创业,信用记录可不好看。
房东同意出一半钱整改,小李出一半,消防部门也开了绿色通道,加快了验收流程。最后证办下来了,小李也顺利注销了。走的时候,小李握着我的手说:王老师,我以为这事儿没救了,没想到您还能让房东松口。我说:老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注销不是‘甩锅’,是‘担责’,把责任分清楚,事儿才能办成。
问题五:有些企业主觉得消防检查太繁琐,想通过关系快速通过,甚至伪造材料,您怎么看这种捷径?
李明:说到这里,可能有个争议性问题:有些企业主觉得消防检查太严格,流程太繁琐,尤其是小微企业,想通过关系快速通过,甚至伪造材料,您怎么看这种做法?
王建国:(说到这里,专家突然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严肃,端起茶杯却没喝,只是盯着茶汤里的茶叶)李记者,你这个问题问到骨头里了。说实话,我从业20年,见过不少企业主走捷径,最后栽跟头的。去年有个做家具的老板,为了省事,找了中介说能搞定消防检查,结果中介伪造了一份《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意见书》,盖上假章。企业注销后不到半年,厂房因为电线老化着火了,消防一查,发现之前的证是假的,直接立案调查。老板不仅被罚款10万,还因为提供虚假文件罪被判了缓刑,生意彻底黄了。你说,这捷径走得值吗?
(叹了口气,把茶杯放下)我常说,合规不是成本,是‘保险费’。你觉得消防检查繁琐,那是因为它要保护的是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小微企业缺人缺钱,可以找消防部门咨询,他们有上门指导服务,甚至可以申请容缺办理,有些非关键问题可以先整改、后补材料,但造假,绝对不行!现在大数据这么发达,消防部门的系统跟市场监管、税务都是联网的,你这边注销,那边一查记录,有问题立马露馅。所以啊,别抱侥幸心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话在消防合规上,同样适用。
问题六:如果企业确实无力承担消防整改费用,或厂房是历史遗留问题,消防不合格,是不是就只能卡在注销这一步?
李明:那如果企业确实因为经营困难,无力承担消防整改费用,或者厂房本身就是历史遗留问题,消防验收不合格,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只能卡死在注销这一步了?
王建国:(笑了笑,身体微微前倾,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了个特这个问题问得好,说明你开始思考特殊情况了。确实,现实中会遇到硬骨头,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案例,是个老国企改制后的企业,厂房是80年代建的,消防设施早就落后了,企业本身也没钱整改。当时企业负责人找到我,说:王老师,这厂子早就停工了,工人遣散了,就剩个空壳,消防不整改,我们连破产清算都走不下去。
我当时想,这种僵尸企业不能一直拖着。后来我建议他们走特殊注销程序:第一步,向消防部门提交《情况说明》,附上企业无力整改的证明(比如审计报告、银行流水),申请消防合规性免责评估。第二步,同时启动破产清算程序,由法院指定的管理人负责处理后续事宜。第三步,消防部门会根据评估结果,如果确认企业确实没有经营能力,且厂房短期内不会使用,可能会出具《消防注销备案通知书》,允许企业进入下一步注销流程。
这个流程比较长,需要企业、法院、消防部门多方协调,但总比卡死强。所以啊,遇到问题别硬扛,多沟通、多想办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你怎么走了。
问题七:除了消防许可证,企业注销时还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性风险?给企业主一些整体建议吧。
李明:最后一个问题,作为资深财税专家,您觉得企业在注销前,除了消防许可证,还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性风险?能不能给福州的企业主一些整体建议?
王建国:(拿起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要点,用红笔圈出了几个关键词)隐性风险啊……可太多了。比如社保欠缴,很多企业注销时只想着税务,忘了社保,结果员工去劳动仲裁,企业还得补缴加罚款;比如知识产权没处理,商标、专利没转让也没注销,后续可能被碰瓷;还有环保问题,尤其是化工、印刷企业,废液、废气处理设施没达标,环保部门一查,又是一大笔罚款。
建议嘛,我总结几条:
第一,早规划,晚动手。注销前至少留出3-6个月时间,把所有许可证、欠款、税务、社保都梳理一遍,列个清单,逐项解决。
第二,专业事找专业人。别自己瞎琢磨,财税、消防、法律,这些领域都有专业的人,花点咨询费,能省下烦。我见过有企业为了省几千块咨询费,最后多赔了十几万,得不偿失。
第三,留后路,别跑路。有些企业主注销时想着一了百了,把资产转移、债务逃避,现在大数据这么厉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信用黑名单可是跟人一辈子的。
最后啊,送大家一句话:企业有生有死,但责任不能‘死’。注销不是结束,是对过去经营的一个交代,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份保护。
【访谈尾声】
窗外的阳光已经西斜,给王建国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他合上笔记本,笑着说:做我们这行,每天跟数字、法规打交道,看似枯燥,但看到企业主从愁眉苦脸到顺利注销,那种成就感,比赚多少钱都强。记者李明也合上笔记本,心里对企业注销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责任与合规的重量。
临走时,王建国又递给李明一张名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财税是骨架,合规是灵魂,企业注销,是对灵魂的一次‘体检’。走出茶会所,秋风拂过,福州的街巷依旧热闹,但那些关于安全退场的故事,或许正在无数个企业中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