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注销潮下的档案危机:30人集体仲裁敲响警钟 <
2023年12月,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星辰科技因战略调整启动注销程序,却在员工档案管理上翻车——30余名离职员工发现,个人档案中的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记录等重要材料不翼而飞,引发集体劳动仲裁。最终,该公司不仅赔偿员工损失12万元,还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5万元罚款。这一事件迅速登上本地热搜,也让企业注销时员工档案如何归档管理成为2024年初人力资源领域的热点话题。
近日,国家人社部联合档案局发布《关于规范企业注销前后员工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企业注销时必须对员工档案进行专项清点、分类归档,并移交至具备资质的档案管理机构,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注销数量同比增长15%,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80%,而档案管理不规范已成为注销企业劳动纠纷的首要诱因。
【个人经验】我当档案侦探的30天:从老板要扔到必须保住
说实话,我第一次亲手处理企业注销档案,是在2021年。当时我在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做行政,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要注销。老板开大会时大手一挥:东西都处理掉,别留尾巴,省得惹麻烦。我当时就急了——档案室里堆着几十号人的档案呢,难道真当废纸卖?
我拦住老板:这可不行,员工档案是有用的,万一以后人家要查社保、找工作,没档案麻烦大了。老板白了我一眼:人都走了,谁还管这些?再说公司都要没了,保命要紧!
我没放弃。趁周末自己一个人在档案室忙了两天,发霉的档案袋、散落的劳动合同、缺角的离职证明……我像个考古学家一样翻找。先把档案按入职年份分成三堆:2016-2018年、2019-2020年、2021年(当年入职的只有3人)。然后每堆里再细分在职员工离职员工——别以为注销的都是离职员工,其实有些在职员工因为公司注销突然失业,档案也得留着。
最头疼的是失联员工。有个2018年离职的员工,电话换了,微信拉黑,连老家地址都变了。我没办法,只能把他的档案单独用一个密封袋装好,袋子上写长期保管,员工可凭身份证随时查询,然后交给当地的人才市场托管。还有个员工,档案里少了工资条,我翻遍了财务的旧账本(幸好财务阿姨没扔),终于找到当年的工资表复印件,补了进去。
那30天,我每天下班都带着一身灰尘回家,但心里踏实——这些档案不是废纸,是员工的人生说明书。后来老板看我整理得井井有条,说:没想到这些破纸还有这么多讲究。
【专家观点】数据不会说谎:不规范归档=埋定时
《中国企业员工档案管理白皮书(2023)》显示,约68%的中小企业在注销时未对员工档案进行规范归档,其中23%直接销毁或丢弃,导致后续劳动纠纷率比规范处理的企业高出4.2倍。
员工档案不是企业的‘私有财产’,而是员工职业生涯的‘信用凭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长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注销时随意处置档案,不仅违反《档案法》《劳动合同法》,更可能让员工在社保转移、职称评定、甚至退休手续办理时遇到障碍。比如有个案例,员工因为原企业注销后档案丢失,无法证明10年前的工作年限,导致退休金少了近千元。
国家档案局技术保护司研究员王明则强调:数字化是趋势,但‘合规’是前提。有些企业以为把档案扫成PDF存U盘就完事了,殊不知电子档案需满足‘三性’(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比如扫描件要清晰、有防伪标识,否则在法律面前可能被视为‘无效证据’。
【问答解惑】注销档案,你必须知道的3个怎么办
Q:企业都注销了,员工档案留着干嘛?占地方还不安全!
A:这想法可太危险了。根据《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企业对已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档案,应当妥善保管,保管期限至职工死亡后5年。说白了,档案就像员工的人生说明书,里面记录了你的工作经历、社保缴纳情况,哪怕你离职了,这些信息依然重要。比如你想去新公司交社保,得提供原单位的离职证明和档案记录;你想评职称,档案里的工作年限是硬性指标。企业注销时把档案扔了,等于把员工的历史扔了,人家找你要,你拿不出来,就得赔钱,还可能吃官司。
Q:档案保存这么久,地方怎么办?有没有更省心的办法?
A: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档案托管服务,企业可以把员工档案交给当地的人才市场或档案管理中心,他们有专门的库房和管理系统,一年托管费也就几百块,比自己租地方存划算多了。而且,现在都提倡档案数字化,可以把纸质档案扫描成电子版,存在云端,这样既节省空间,查询也方便。不过要注意,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目前还需要符合一定规范,比如扫描件要清晰、完整,最好有电子签章,不然万一有纠纷,可能不被认可。
Q:找不到员工怎么办?档案就一直躺平?
A:这种情况确实常见。建议企业注销前在当地报纸或人社局官网发布档案认领公告,公告期不少于30天,告知员工档案存放地点和领取方式。如果公告期满仍无人认领,档案应移交至企业注册地的人才市场或档案馆,由他们统一保管。记住,不能因为找不到人就擅自销毁,否则法律风险全在你这儿。
【个人反思】档案不是废纸,是企业的最后一道人情
处理完那家公司的档案后,我常常想:档案管理在企业注销时之所以被忽视,根本原因还是很多人没把它当回事。他们觉得企业没了,一切都结束了,却忘了档案里承载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生。就像搬家时,我们总会扔掉一些没用的东西,但家人的老照片、孩子的奖状,再占地方也会好好留着——因为那是回忆,是责任。
员工档案也是如此,它不仅是企业的历史账本,更是员工的人生底片。未来,希望更多企业能提前规划档案管理,别等到注销时才手忙脚乱;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出台更细化的指导,让档案管理有章可循,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在自己的人生说明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痕迹。毕竟,企业可以注销,但责任不能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