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做财税咨询的十年里,我见过太多企业从注册时的意气风发,到注销时的焦头烂额。最近两年,一个越来越高频的难题是:公司好不容易走到注销这一步,偏偏因为分支机构的注销审批没通过,卡在半路。更麻烦的是,劳动局这时候往往会介入,要求处理公司股权——很多老板当场就懵了:股权是我自己的,和员工有啥关系?今天咱们就结合几个真实案例,掰扯掰扯这里面的事儿。<
一、分支机构注销审批为何卡壳?股权处理的前置难题
先搞清楚一个逻辑:上海公司注销,得先清算所有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不是甩手掌柜,它的债务、员工问题、税务遗留,都会牵扯到总公司。审批部门(通常是市场监管局或税务局)不通过,往往是因为分支机构有硬伤:比如欠薪、社保欠缴、工伤赔偿没落实,甚至还有未了结的诉讼。
这时候,劳动局介入的核心逻辑就一个:员工权益优先。根据《企业破产法》和《劳动合同法》,清算财产的清偿顺序里,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排第二,仅次于清算费用。也就是说,哪怕公司账上没钱,只要股东没缴足出资,或者股权还有价值,都可能被用来填坑。
去年我遇到一个典型客户,某科技公司上海总部要注销,北京分公司有10名员工被拖欠了3个月工资,合计50万。分公司注销申请递上去,市场监管局直接驳回:员工欠薪没解决,不能注销。劳动局介入后,要求总公司先解决欠薪,否则股权处置别想过关。老板当时就急了:公司早就没业务了,账上就剩点设备,哪有钱发工资?——这就是很多企业注销时的真实困境:资产不足,但债务压顶,股权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二、劳动局如何撬动股权?两个案例看透处理逻辑
股权不是法外之地,但也不是唐僧肉。劳动局处理股权,得遵循法律框架,还得兼顾实操可行性。我拿两个亲身经历的案例说说,这里面门道不少。
案例一:股权拍卖抵欠薪,股东耍赖没用
2021年,我接了个单子,某贸易公司上海总公司要注销,广州分公司有8名员工被欠薪40万,还有2名员工的工伤赔偿金20万没付。分公司注销审批被驳回后,劳动局介入,清算组(由股东、律师、会计组成)评估发现,分公司账上只有10万现金,其他都是应收账款(且大概率收不回)。股东A(持股60%)和股东B(持股40%)一开始想硬扛,说:公司是有限责任,股东以出资额为限担责,现在没钱就是没钱。
问题来了:股东有没有可能未出资或抽逃出资? 我查了工商档案,发现股东A认缴出资100万,实缴只到30万。劳动局立刻抓住这点: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股东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债权人有权请求其在未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于是,劳动局向法院申请股权冻结,冻结了股东A未实缴的70万股权对应份额。然后通过司法拍卖,把这部分股权卖了58万,加上分公司账上的10万,刚好够付清60万欠薪。股东A当时还不服,说股权是我个人的,凭什么拍卖?——后来律师告诉他,你实缴没到位,这部分股权本身就不完整,债权人(员工)完全有权利主张。
案例二:股权协商作价抵偿,工伤员工的特殊照顾
去年还有一个更棘手的案子,某餐饮连锁公司上海总部注销,南京分公司有员工小李在送餐时发生工伤,构成十级伤残,公司应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15万,但一直拖着。分公司注销审批被驳回后,劳动局介入时,公司账上真的一分钱没有,股东C和D各持股50%,且都已实缴出资。
这时候,劳动局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股权协商作价,用于抵偿工伤赔偿。难点在于:股权怎么定价?餐饮行业这两年不景气,公司净资产是负数,但品牌商标还在总公司名下(分公司只是分支机构),商标评估值200万,但股东C和D都认为商标不值钱。
我建议劳动局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分公司运营权+总公司商标使用权打包评估,最终作价50万。然后协调股东C和D,各自让出15%的股权(对应价值15万),过户给小李作为赔偿。一开始股东D不同意:凭啥我的股权给他?劳动局调解员一句话点醒他:工伤赔偿是法定义务,你要是不配合,我们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到时候股权可能被折价更低,你还落个‘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记录,得不偿失。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股权过户后,小李拿到了15万赔偿,分公司也顺利注销了。这个案例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工伤员工的赔偿优先级高于普通欠薪,因为《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了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支付责任,属于法定优先债权。
三、行政工作中的拦路虎:股权处理难在哪?怎么破?
做了十年财税,我发现劳动局处理股权时,常常遇到三大拦路虎,每个都考验实操能力。
第一个拦路虎:股东不配合,认为股权神圣不可侵犯
很多股东对有限责任有误解,觉得公司欠债和我没关系,股权是我的私人财产。去年有个股东,我拿着法院的股权冻结通知书给他看,他还质问我:你这是不是搞错了?我股权证上写着我的名字,凭啥冻结?
这时候,光讲法律条文没用,得用老板听得懂的话解释。我问他:你当初认缴100万,现在只实缴30万,这70万是不是还没到位?如果公司欠债,债权人是不是可以让你把这70万补上?员工是不是债权人?他愣了一下,说:好像是哦。我又说:现在员工找你要这70万,你给不给?不给,法院可以强制执行,到时候你的股权可能被折价50万卖掉,还不如现在协商作价,少亏点。——很多时候,沟通比强制更有效,得让股东明白抵抗的成本更高。
第二个拦路虎:股权价值难评估,负资产公司怎么破?
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某科技公司注销时,分公司账上负债1000万,资产只有10万电脑,股权价值怎么算?评估机构直接说股权价值为负,没法拍。
这时候,劳动局会启动穿透审查,查股东有没有抽逃出资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利益。比如这家公司,股东A在注销前半年,把分公司价值200万的设备以50万的价格卖给了自己亲戚,这明显是抽逃出资。劳动局立刻要求股东A把差价补回来,150万用来支付员工欠薪。遇到负资产公司,别急着说股权没用,得往深挖股东的老底。
第三个拦路虎:员工对股权处置不理解,我要现金,不要股权
去年有个案例,股东愿意用股权抵欠薪,但员工不干:股权是啥?我又不会经营,我要的是现金!这其实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员工不知道股权能不能变现,变现要多久。
这时候,劳动局和我们一起做工作:一方面,向员工解释股权处置的法律流程,比如拍卖、作价转让的周期;帮员工联系股权收购方,比如公司的上下游企业,甚至竞争对手,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接盘。股权以80万的价格卖给了一家同行,员工拿到了现金,皆大欢喜。员工沟通是关键,得让他们看到拿钱的可能性。
四、前瞻思考:注销不是甩包袱,股权处理藏着企业责任
做了十年财税,我越来越觉得:公司注销不是结束,而是责任的清算。很多企业注销时,总想着赶紧把手续办完,剩下的不管了,结果分支机构的问题没解决,员工权益没保障,最后股权被处置,股东还觉得冤。
未来随着《公司法》修订(比如认缴制下的加速到期机制),以及劳动监察力度加大,股权处理会越来越规范。我个人的看法是:企业注销前,一定要做全面体检,特别是分支机构的员工欠薪、社保欠缴、工伤赔偿等问题,别等审批卡住了,才想起股权这最后一根稻草。对劳动局来说,也要更灵活地运用股权处置工具,既要保障员工权益,也要兼顾股东的实际困难,毕竟把企业逼上绝路,不是最终目的。
最后想说,在上海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企业生生死死本是常态,但死得干干净净,不留尾巴,才是负责任的表现。股权处理,看似是法律问题,实则是人心问题——把员工的血汗钱落实了,把股东的责任厘清了,企业才能真正体面退场。这,或许就是商业文明的底线吧。
特别注明:本文《上海公司注销,分支机构注销审批未通过,劳动局如何处理公司股权?》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349101.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