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临港新片区做了快十年招商,见过太多企业从注册到壮大,也见过不少从股权变更到注销退场的。但不管是换老板还是散伙局,最让我头疼的不是合同条款,也不是税务清算,而是怎么把员工的退休手续顺顺当当办完——尤其是那些跟着公司打江山十几年的老宝贝儿。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聊聊,在上海做公司股权变更、注销时,员工退休手续到底该怎么处理,也算给各位在临港创业的老板们提个醒。<
.jpg)
股权变更时,别让老员工的退休卡在半路
先说个去年遇到的真事儿。临港有一家做人工智能算法的企业,A轮融资后要被大厂收购,双方谈得差不多了,结果收购前的尽调出了岔子:公司技术部有个老张,58岁,还有两年退休,社保差了3个月就满15年了。收购方法务拍着桌子说:这不行啊,万一老张退休手续办不下来,公司得给他补退休金,这负债算谁的?
我当时作为招商顾问介入时,老张已经在办公室门口转悠三圈了,眼圈红红的——他怕公司被收购后,自己成了弃子,退休金拿不到,档案也乱套。我赶紧拉着他坐下,先给他倒了杯茶:张工,您放心,在临港搞企业,咱们最讲究‘人才为本’,您跟着公司从3个人干到300人,政府和企业都不会不管您。
问题怎么解决?首先得搞清楚:股权变更不影响员工的劳动关系!收购方虽然成了新股东,但员工的劳动合同主体还是原公司,社保、档案这些老本儿不能断。关键是老张的社保差3个月,这3个月谁交?我查了《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实施办法》,里面有一条重点产业人才社保补缴绿色通道——只要企业属于临港重点扶持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领域,员工社保缴纳年限差12个月以内的,可以申请由政府补贴50%的补缴费用。
最后我们协调收购方同意承担这3个月的社保费用,同时帮老张向临港人才服务中心提交了补缴申请。不到两周,社保就补缴上了,老张的退休资格也通过了预审。收购签约那天,老张特意来找我,握着我的手说:我还以为要被‘甩锅’呢,没想到在临港,老员工还能这么被当回事儿。
这件事让我琢磨出个道理:股权变更时,企业总盯着股权比例控制权,却忘了员工退休手续是隐性雷区。尤其是临港很多科技企业,老员工掌握着核心技术,一旦退休手续卡壳,不仅影响员工情绪,还可能让收购方对企业的合规性产生怀疑。所以啊,股权变更前,一定要把退休人员清单列出来——谁的社保快满了?谁需要提前办理退休预审?这些都得提前规划,别等尽调时才抓瞎。
注销清算中,退休手续的清算清单比资产清单更重要
再说说注销的事儿。去年底,临港一家做智能装备的初创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要注销,老板找到我时,愁得头发都白了:公司账上钱不够,员工遣散费都付了一大半,哪还有精力管退休手续?
我问他:公司里有没有快退休的员工?他愣了一下:哦,有个仓库管理员老李,55岁,还有5年退休,但他是劳务派遣的,应该不用管吧?
我当时就急了:劳务派遣也得管!就算不是正式员工,只要在公司工作了满10年,且社保由公司缴纳,退休手续就和企业挂钩!我让他赶紧把员工档案翻出来,果然发现老李的社保一直由公司代缴,而且已经交了12年。
注销企业最怕什么?怕遗留问题!老李的档案还在公司,社保账户还没封账,万一公司注销后,档案丢了,社保断了,他退休手续怎么办?我赶紧带着他们梳理了员工退休手续清算清单,比资产清单还细:
1. 退休资格预审:先去临港社保中心查询老李的社保缴纳年限,确认是否满足15年最低缴费要求;
2. 档案转移:联系老李的户籍地或户籍地的人才市场,确认档案接收地址,注销前必须把档案转出去;
3. 社保账户封存:在注销税务前,到社保局办理员工社保账户封存手续,确保后续能以灵活就业身份继续缴纳;
4. 退休手续告知:书面通知老李公司注销计划,以及他需要自行办理社保转移和退休申请的流程,并协助他准备材料。
最麻烦的是档案转移。老李是外地的,户籍地在安徽阜阳,当地人才市场要求必须企业公函寄送。但公司都快注销了,哪来的公章?我赶紧联系了临港的企业注销一件事专窗,工作人员说可以凭清算组备案通知书代替公章,还帮我们对接了阜阳的人才市场,通过全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平台在线提交了档案转递申请。
在公司注销完成前,老李的档案顺利转到了阜阳,社保也转成了灵活就业缴纳。老板握着我的手说:我以为注销就是‘关门大吉’,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情债’,要不是你,老李这辈子可能都办不了退休了!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注销企业时,资产清算有流程,但员工退休手续往往是盲区。很多老板觉得公司都没了,谁还管员工退休,但法律上,企业注销前必须结清所有员工的劳动权益,包括退休手续的衔接。临港现在推行的企业注销一件事改革,其实已经把员工退休手续纳入了清算流程,但很多企业不知道,或者觉得麻烦,最后吃亏的还是员工。
临港政策红利,让退休手续处理多一条快车道
说到这儿,必须夸夸临港的政策优势。在市区做企业变更、注销,员工退休手续可能要跑社保局、人才市场、档案中心好几个地方,但在临港,很多事儿都能一网通办。
比如去年,我帮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办理股权变更时,遇到一个特殊案例:研发部负责人王姐,60岁,属于临港特殊人才——她之前拿过临港的产业领军人才补贴,根据《临港新片区人才发展条例》,这类人才可以延迟退休到65岁。但新股东接手后,对她的退休政策不清楚,想调整她的岗位,王姐不同意,闹到了劳动仲裁。
我赶紧翻出临港人才服务中心的人才政策包,找到特殊人才退休延长的条款,帮王姐和新股东明确了三点:1. 她的退休年龄可以延迟到65岁,劳动关系继续有效;2. 社保缴纳基数保持不变,由新股东继续缴纳;3. 退休后,她可以享受临港人才退休补贴,每月额外多发2000元。
新股东看到政策后松了口气,王姐也安心了。后来她跟我说:要不是临港有这些政策,我可能真要被迫退休了,跟着公司干了十几年,还想再干几年呢!
其实,临港的政策红利不仅是给企业的,更是给员工的。像重点产业人才社保补缴退休手续绿色通道人才退休补贴这些政策,都能在企业股权变更、注销时,帮员工解决退休手续的后顾之忧。关键是企业要主动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别光盯着税收优惠场地补贴,员工退休手续背后的政策红利,有时候比钱还重要。
最后想说:企业的变与退,别把人落下
在临港做招商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重资产、轻人力栽跟头。股权变更时,忙着算股权、谈价格,忘了员工的退休手续;注销清算时,忙着卖设备、还债务,丢了员工的档案和社保。但说到底,企业是人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跟着企业成长起来的老员工,他们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企业的根。
临港新片区的标语是开放、创新、智慧,但我觉得,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对人的尊重。企业在做股权变更、注销时,多花点时间把员工的退休手续理清楚,不仅是对员工负责,也是对企业声誉的负责——毕竟,在临港这个人才高地,谁愿意和一家卸磨杀驴的企业合作呢?
最后想问问各位老板:当您忙着给企业换老板或者关门大吉时,有没有想过,那些陪着您熬过创业期的老员工,他们的退休之路,您真的安排好了吗?